开学在即,桂林市职工大学应做好疫情常态化下的网络舆情应对

学校简介

桂林市职工大学创办于1979年,是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桂林市总工会主办的具有独立事业单位法人资格的成人高等院校,经桂林市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于2016年12月30日增挂“桂林市工会干部学校”校牌 据2019年6月桂林市职工大学官网显示,学校占地面积14亩;学校下设桂林市职工大学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大学内设8个部室;有在教职工33。[1]


疫情常态化下的网络舆情应对

当前,虽然国内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但国际上的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与之相伴的网络舆情形势仍不容乐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复杂变化和舆情洪流,加强舆论引导工作是打赢疫情防控战的重要一环。目前,各大高校已陆续开学并施行“相对封闭管理”,高校舆论环境将更为复杂,因此特别要警惕舆情的“反转”,比起直接爆发的负面舆情,这些反转舆情应对起来更加棘手。


造成高校网络舆情“反转”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群体在我国网民中的规模不容小觑。高校网民是网络信在即息的主要接收者和积极传播者,集体兴奋点高度趋同,人际信任与社群粘连属性使大学生群体中的热点问题极易产生圈层传播。二是当前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信息混杂,自媒体的推波助澜,容易对高校系统的官方政策、通知等产生误传、误解,引起突发性的舆情反转风险。三是高校系统内部对政策理解的简单化、执行的僵硬化,管理培训不到位,对教师群体的关怀和支持不足等,易引发高校系统内部自黑式的舆情反转,导致社会公众、师生对疫情期间高校安排产生极大的质疑,削弱了教育部门、高校系统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综上所述,如果不能及时对高校的网络舆情给予防控与引导,则容易导致不良舆情信息的泛滥与舆情“反转”的风险。因此高校要因地制宜占据网络舆论的制高点,一方面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疫情网络舆情的引导,另一方面做好应对衍生舆情、反转舆情的配套服务,扫清衍生舆情、反转舆情问题酝酿发酵的土壤


第一,渠道深度融合,放大权威主流声音。随着疫情已进入常态化防控新时期,高校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中央部委部署、各地疫情防控动态等,融合多元的社交网络平台,采取多种形式,及时、真实、准确、有效地发布舆情信息。

高校作为能直接并首先影响师生的权威主体,一要迅速“现身”“就位”,稳定情绪,主动解读政策,并且及时回应师生关切问题,解疑释惑、疏导情绪、澄清事实、说明情况;二要发挥好上传下达的功能,既确保各级党委和二级单位部署落实落地,又能与师生形成有效互动,健全反馈机制;三要实现动态续报,只有持续“刷存在感”,满足师生及公众信息需求,才能放大权威主流声音,营造同心抗疫救灾的良好氛围。


第二,多方有效联动,提升舆情引导效能。高校系统内部的信息发布部门应与舆情监测部门、技术支撑部门等多方有效联动,相互支撑、相互配合,构建起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协同高效的舆情引导体系,客观准确发布并分析媒体和师生关心的热点敏感问题,及时发现和应对各种不实不良信息的传播,第一时间发声,掌握话语主动权,引导良性表达,把各种不良影响降至最低。

第三,有效整合数据,增强舆情监控预判。舆情风险时常伴随网民情绪变化而发展,网民情绪通过个体之间或群体之间的互动传播、相互影响形成的共同情绪体验易引发广泛舆情。高校系统应对舆情反转必须借助舆情监测平台的及时收集、大数据平台的有效分析,洞察网民情绪变化,呈现舆论对该信息或事件的情感变化。当敏感信息数量显著上升时,意味着负面言论或网民负面情绪上涨,高校相关部门需要立即引起注意,迅速研判是否存在风险隐患,抓住舆情重点,组织力量研究制定引导处置工作方案,明确责任主体,统筹协调,分工负责,做好口径准备、回应方式等相关工作。

第四,官方及时应对关注舆论后续反应。出现反转舆情事件后,舆论的后续反馈极为重要。尤其要注意,一是舆论是否满意官方回应内容及回应速度、态度,是否会引起次生舆情风险;二是舆论是否存在其他诉求,官方除在线上引导应对之外,是否还应及时完善线下处置;三是时刻关注应对举措的落实和执行,督促相关部门执行到位、跟踪相关各方执行情况,避免应对措施落实不力造成舆情反复。

总体而言,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社会风险之一,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第一阵地,要不断提高舆情防控能力,积极应对高校网络舆情“反转”风险,打赢疫情防控战。

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能够根据高校舆情的特点,第一时间采集高校本身全网相关的舆情动态。同时,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能够精准、高效地监测网络全平台关于高校的社情民意,掌握学校师生发声动态,及时发现并预警相关负面舆情,为高校提供黄金时间制定相关措施进行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