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引导如何走出“塔西佗陷阱”
发布时间:2017-06-22

   目前,在舆论工作中,“塔西佗陷阱”(指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已经成为舆论界不可忽视的现象。很多时候,老百姓对新闻舆论“老不信”,越说越不信。如何走出“塔西佗陷阱”,成为当下舆论界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用无可置疑的事实阐述令人信服的观点

 

我们通常说的舆论引导,主要是指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导向性指引,这是新闻学的范畴。新闻作品源于新闻事件,事件的真实性决定着新闻的生命,追寻新闻事件的真相,也就成为新闻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和职业素养。

 

新闻媒体必须基于真实的新闻事件进行加工处理,通过一定的宣传手段和表现形式进行宣传,突出新闻反映的积极面,来引导人们从正确的方向思考社会现状和政治格局,从而达到引导受众的作用。但是在现实的舆论引导工作中,有的是因为评论员水平所限,有的是因为对新闻事件的考察分析不深刻、不透彻,有的是因为出于某种利益的考虑,常常出现罔顾事实、违反常识,甚至指鹿为马、通过掩盖真相蒙骗受众的情况。比如著名的“刘铁男被查”“雷洋事件”“泸县太伏中学学生死亡事件”等新闻事件,起初发布消息的部门或者媒体想遮人耳目、蒙混过关,甚至把水搅浑、误导舆论,最后不但没有捂住,反而火上浇油、惹火烧身,引起轩然大波。不但让舆情迅速升温,还自毁长城,形成事实上的“低级红、高级黑”,既黑了舆论当事人,又黑了自己。

 

由此看来,舆论引导首先需要尊重事实、尊重真相,只有这样,才能整合提炼出正确的看法和观点,才能发挥积极有效的引导作用。只有尊重事实真相的媒体才会得到受众的信任和支持,也只有得到受众的信任,媒体说的话才会入耳入脑,这是确保舆论引导有效性的基本要求。

 

 用普通群众的广视角和大智慧观察事件

 

在舆论引导工作中要切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全国13亿人甚至全球70多亿人的智慧和力量可以通过网络汇集,这是包罗万象、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穷无尽的。“说得再多,不如懂我”,如果不懂得受众的心理,引导不好,就会适得其反成为笑柄,使事态扩大化,发生次生舆情。

 

一人的视野和智慧毕竟有限,众人的智慧则是无边无际、浩如烟海的。所以,作为评论员,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群众中的一员,站在普通群众的视角来审视和评判新闻事件,听取来自各方面的声音,集群众的大智慧后,整合出自己主流正确的观点,带领更多的群众来正确认识新闻事件。

 

从以往经验来看,一篇好的评论文章通常是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来撰写的,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本思想,进行正本清源、针砭时弊,始终同广大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产生同频共振的引导效果。只有做到倾听民声、体察民情、反映民意、汇聚民智,才能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广泛共识;才能线上线下画好最大“同心圆”,激活最大正能量。

 

    把追求真理作为舆论引导的目标和方法

 

什么是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检验和判定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尺度、准绳,便是真理标准。没有正确的真理标准便不可能区分真理与谬误。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想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归结起来就是那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但是,实践作为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实践的指导思想,又是理解和表达实践成果的必要条件,但是逻辑证明并不能脱离或代替实践。逻辑本身是实践亿万次重复的结果,其真理性也要靠实践来确证。辩证唯物主义强调,逻辑分析的每一步都要用事实,即通过实践来检验。

 

在舆论引导中,要以追求真理为目标和方法,既重视逻辑推导,又重视实践检验。真理是方向,逻辑和实践如鸟之双翼,观点正不正确,用逻辑来分析;引导效果好不好,用实践来检验,用受众的反应来检验。成功的评论文章,都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导进行论证,用实实在在的实践检验文章观点的真理性,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提供辩论环境建设开放理性的舆论生态

 

有的地方一发生新闻热点事件,不分青红皂白,第一反应就是“捂盖子”,把所谓的“舆情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这种做法看似没有什么不妥,但是“高压锅原理”告诉我们,越想盖住压力越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火种在其内,外观上似乎捂住了,但是里面是狂热燃烧的。就算真的捂住了,沉默不等于默许和认可,当沉默成为大多数,群众诉求缺乏合适的排解,那舆情的燃点就会越来越低,即便盖住这个着火点,又会被其他的着火点引燃引爆,导致舆情反复叠加、报复性反弹,最终让政府和社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舆论场要内外有别、敌我有别,分门别类区别对待。对于被敌对势力操控的舆情,要在形式和内容上集中火力,与敌对势力针锋相对,启用“导弹拦截系统”,同时采用针对性强的“导弹”进行精确打击,完全主导和掌控舆论场。而对于非敌对的舆情,使用“化解”或者“疏解”之类的词更恰当,因为在理论和实践上说,世上有形的东西大多都是有可能被消灭的,但是思想单单通过物理暴力是无法消灭的,“斯人已去,精神长存”便是这个道理。这就需要树立整体观和全局观,采取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区别对待,既通过必要的科学技术手段物理隔绝,又通过“春风化雨”式的探讨商榷,让舆情既发生“物理反应”又发生“化学反应”。

 

在舆论引导中如何发生物理反应?就是积极建设和占领阵地,占领传播渠道、空间和平台,比如网评员要充分搭建好微博、微信、公众号、QQ空间等传播平台,同时最大范围地“圈粉”,在形式上占有相对优势,形成一呼百应的态势。那如何发生化学反应呢?其实就四个字:“广开言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形成良好网上舆论氛围,不是说只能有一个声音、一个调子,而是说不能搬弄是非、颠倒黑白、造谣生事、违法犯罪,不能超越了宪法法律界限。”没有越界的言论,不但应该允许而且应该鼓励,真理越辩越明。舆论引导中,评论员要说掏心的话,写走心的作品,与受众进行观点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让正负“电子”对撞,让正负情绪对冲抵消,让“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排列组合生成新的观点,形成先进积极的“思想沉淀物”,弹奏出悦耳的主旋律,融合成强大的正能量,最终推动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文章来源:(申正勇:云南省委网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