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价值近9亿元的智慧城市项目,被两次意外“喊停”,诸多巨头竞相出入,有始无终。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据雷锋网了解,2015年12月,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8.56 亿元中标淮安市智慧城市PPP项目。(PPP项目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2015年10月12日,中兴就与淮安市市人民共同成立了中兴(淮安)智慧产业有限公司,并且中兴持股51%。
据淮安市工信局表示,此前,中兴已经开始了项目实施,后因中兴方面的原因终止了该项目。
2019年7月12日,中兴通讯退出中兴(淮安)智慧产业有限公司,由淮安新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接手其股份(该公司由淮安市人民政府持有),该项目折戟。
随后,2020年2月,浪潮软件集团有限公司(牵头方)、浙大网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员)8.9 亿元中标智慧淮安项目,但就在2021年3月21日,淮安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再次对外招标,预算31459.18万元,这预示着浪潮和浙大网新联合体也折戟在智慧淮安项目之上。
同样,据淮安市工信局表示,此次也是因为浪潮&浙大网新的原因导致该项目终止。
不同于以往的是,此次采用普通招投标形式,弃用PPP模式。
虽然,官方给出了原因。但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背景是,就在两次项目终止的前后,淮安政府都有一些人事变动。
根据其他媒体预测,紫光或将会中标。
事实上,智慧城市“光鲜亮丽”的背后,不乏诸多烂尾、重复建设的工程,甚至一些智慧城市项目沦为拿地的噱头。本着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理念,我们不妨厘清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隐性“伤害”,让“后来者”不再“踩坑”。
无论是行业专家学者、政府工作人员、企业等业界人事,但凡提到智慧城市建设,总会将智慧城市是一把手工程挂在嘴上。
众所周知的原因,智慧城市建设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把各委办局的数据打通,一把手工程则是实现数据打通的重要前提。
显然,这个一把手指的是:能够协调各部门人员、调配各部门资源的城市领导。以此才能保证智慧城市建设不会出现条块分割、难以整合的问题。
一把手推动的数字广东取得显著成效
诸多城市的实践中不难发现,一把手的重视极大推动了智慧城市以及数字政府的改革建设,诸多城市成功的案例,也让更多城市领导开始重视起智慧城市的建设,尤其是在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肆虐以及新基建政策的鼓励之下,各地方主政领导更加重视智慧城市的建设,同时,各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也更加依赖于一把手的“推动”。
就如同每一枚硬币都有正反两面一样。智慧城市成为一把手工程之后,也给智慧城市带来了一个“隐性危害”:即人走事易。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过程。
这也是行业内大家的另一个共识,但我们看到,很多城市随着领导班子的更迭,智慧城市建设出现了项目终止、停滞的事情发生,甚至会出现,随着领导的更迭,其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也随之发生更迭。
一位智慧城市从业者对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表示:“很多智慧城市项目都是政绩导向,这也就导致了智慧城市建设会出现因为往复交替的地方政治周期,所带来的凡事因人而兴因人而废的魔咒。”
就在这种政绩导向下,很多城市的地方领导也会将智慧城市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
据行业人士对雷锋网表示,中兴等公司目前在智慧城市领域都是“带资进场”(即采用的ppp模式),在这个模式之下,中兴等厂商会给政府作出各种招商承诺,以此拿到项目,而最后承诺没有到位,则就会黯然离场,导致项目终止。
行业立法刻不容缓
除使得项目终止之外,以政绩为导向的智慧城市建设,也会出现其他怪象。
就在近日,一位业界人士同雷锋网交流时表示,我国某一个城市高新区,一个区内就引入了6家智慧城市头部玩家入场做项目,其背后的原因,是当地希望这些厂商都可以落地成立区域公司,以此拉动区域GDP的增长。
据了解,这个区域内正在重复建设着多个应用,在将原本城市数据壁垒打破的同时,也在“筑”其新的壁垒。
此外,相斌斌对雷锋网表示到:“因为政府不是一个纯技术的角色,所以对于技术的把控很大程度上是受服务提供商的影响,而这将会给政府带来一个新的挑战:政府对于新技术的应用节点的把握。”
“Gartner认为,政府如何做到不盲目地被新技术所引导,不盲目地去做风险较大的投资,或者说不合时宜的投资,对于政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而在这背后,则是行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政府盲目跟风。
就以城市大脑为例:
“城市大脑”源于市场,自始至终缺乏一个权威的、精确的定义,很多地方或厂商将“数据聚合展现”和“局部决策”等能力认定为城市大脑,造成了“此脑非彼脑”的情况。
其次,很多地方政府在治理能力现代化浪潮中普遍产生的“数字化转型焦虑”,在缺乏科学顶层设计的情况下,盲目复制发达先进地区的数字化能力,正中市场侧业务拓展下怀,建设了很多以大屏系统为代表的“空脑”系统的情况。
在这两重原因叠加,以及缺乏统筹和顶设情况下,政府治理条块中普遍产生各种大脑,与已有的治理体系和服务对象产生排斥作用,造成了“脑梗”现象普发的情况。
同样,整个智慧城市行业目前都缺少相应的法律以及标准,而这也让城市的领导会更加注重的自己的业绩,从而忽略智慧城市的长远的发展。
智慧城市一直都有一个简单但却永恒的问题,智慧城市的建设到底是为了什么?
可喜的是,经过行业的不断探索已经达成了“优政、惠民、兴业”这三个共同的目标。
围绕这一共同目标,城市领导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需要因地制宜、科学地规划好属于自己城市的智慧化升级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
对此,行业人士表示,要制定一个完整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大概需要4~6个月的时间。但回顾此前我国智慧城市申报过程,从下发申报通知到申报截止,这期间留给城市的时间并不充裕:首批试点的申报时间为40天,第二批为59天,第三批为40天。
智慧城市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很多地方的领导甚至都不了解其内涵,但为了能够申报上去,则学习先进地区的规划,或是选择向规划类企业购买服务,委托他们进行规划。
此前,住建部一位主管领导曾在一次内部试点培训会上指出,首批智慧城市试点申报时,存在多个城市申报材料相同的情况,有的城市的申报材料上甚至写着其他城市的名字。
而这也就造成,我国诸多智慧城市建设是缺乏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的,在实施过程中也并未从城市实际出发,上了很多不必要的项目。
有的地方在此前也表示,智慧城市是个新概念,涉及的面比较广,地方对它的把握也不是很全面很深入,所以并不敢轻易地去编制规划,也不确定是否能做好。
如今,智慧城市的建设逐渐走向成熟,无论是县城地级市,省级都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可以借鉴的案例。在此背景下,正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地方应该及时补上“顶层设计”这一课。
让智慧城市的建设真正意义的从“人文”出发,而不是政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