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思舆情监测:三亚女子坠楼 “鬼魅色彩”浓厚 四类舆情风险必须把握
发布时间:2021-05-08

事件概述

5月6日,一女子疑似为了拍摄短视频,身着红衣于海南三亚某小区25层阳台外跳舞,后坠楼身亡。相关视频被发布到抖音、微博等平台后引起舆论广泛关注,@海南警方当日也迅速回应称,事发后民警立即赶到现场处置,目前警方正在进一步调查中。随着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发酵,舆论对于事件进展的关注和好奇不断增长,也增加了舆情应对的难度与风险。

初期发酵特征主要从以下四点切入:

短视频+大V转发引爆舆论。短视频直观的传播效果与网络大V的巨大影响力是事件不断发酵的根本原因。

网民“随手拍”成事件网络传播的开端。根据网传视频中的抖音号搜索发现,视频为一位网民在租住的民宿所拍摄,而事发地点为其房间对面的公寓。尽管原拍摄者发布的视频只引起了抖音平台上部分网民的注意,却为舆情事件的进一步扩散埋下了伏笔。

网络大V转发促视频影响力破圈。6日下午16时,拥有约71万粉丝的微博博主@填鸭式教育受害者在微博转发了女子坠楼事件的原视频,迅速引起网民热议。截至7日早晨,这条微博的点赞数已超76万,转发量达2.3万、评论数超6.4万。此后,包括@新京报、@紧急呼叫、@封面新闻、@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等媒体的跟进也使得事件影响进一步扩大,但热度最高的仍为@填鸭式教育受害者发布的微博。可见此次舆情事件能够“破圈”,网络大V的转发扮演了重要角色。

警方通报细节进一步推高舆情热度。原视频被转发至微博后,@海南警方在两小时后就做出回应,证实该女子是在阳台外跳舞时坠楼,并指出“房间内还留有一封遗书”。观察发现,此次舆情事件的原话题#三亚跳舞坠楼#的阅读量为5.2亿,而#警方回应三亚女子跳舞坠楼#的阅读量则超过了8.1亿。这说明这则简短的通报中披露的更多细节,再次引起了网民的好奇心。

四方面入手提前应对潜在舆情风险主要包括:

首先,防止“阴谋论”带偏舆论走向。由于案件细节缺乏,加之“红衣”“跳舞”等元素给大众留下想象空间,网络谣言也开始在各类渠道上分发散布,关于该案件起因的不同版本推测层出不穷。警方迅速发布通报值得肯定。但另一方面,面对网络中尚未被证实的各种信息,地方应对工作略显被动,未能及时呼吁网民冷静等待调查结果。而在好奇心驱逐下的网络围观下,网民对各类信息真假难辨,也给各种阴谋论的猜测以及借话题进行的网络营销,留下了广阔的传播市场与传播空间。

其次,防止个别网民借机模仿炒作。事件引起广泛关注后,不仅出现了部分短视频博主试图借此“蹭热度”,更有一些网民开始搜索当事人身份,已经对一些帐号类似的用户造成了困扰。此外,视频中女子的行动很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考虑到该视频已被广泛传播,可能会造成有人仿照视频中的危险行为进行炒作,更要警惕不当报道造成“模仿性自杀”。因此,这就需要平台方与监管部门及时行动,对相关视频内容进行把关与处理。

再者,防止进一步回应有所错漏。而随着事件后续调查的逐步推进,警方每次公布事件结果必然会引发网民新一轮的猜测。因此,当地在信息发布时相比“快”更需要做到“全”,以现场物证、视频等进行佐证,对舆论关注点中的细节问题完整、全面地回应,同时及时公布相关责任人的处理结果,从而“堵住”谣言发酵的源头。

最后,城市形象的深度修复工作不可缺。一个月内,三亚连续发生两起重大负面舆情事件(“海胆事件”“坠楼事件”),事件类型虽不一致,但是都表现出爆发式传播,受到网民的“高压围观”,这无疑给对当地政府舆情处置带来巨大压力。事件中,部分声音所传达的对当地民宿的担心、对旅游市场价格的忧虑等等,都会影响到城市形象和当地旅游经济。同时近期舆情事件频发,“三亚”符号带来的高流量热度,也易引发跟风炒作行为。而在舆情事件频发后,更应该对城市声誉潜在风险作出全面而准确的判断,从线上线下的精细工作重塑城市形象。

(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文)

分类: 每日舆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