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中国最大的连锁火锅海底捞发布通知,宣布在2021年12月31日前逐步关停300家门店,海底捞的给出的原因是,经营未达预期,部分门店进行修整,择机重开。对于全国总共1500多家门店的海底捞,300家门店相当于减少了五分之一的门店数量,一时之间引起社会各界的纷纷讨论,作为火锅界的龙头老大,海底捞到底是经历了什么,才会走出“断臂求生”这一步。
早些年的呷哺呷哺,小肥羊到如今的海底捞,曾经都是红极一时的火锅品牌,鼎盛时期,百姓需要排队很长时间才能吃到,但变化总是发生在悄然之间突然有一天宣布关店,才会让人们意识到,好像很久没去吃过了。这些品牌给出的关店原因,基本上都差不多,就是战略失误、门店扩张太快、选址错误等原因,其实这些原因都不是根本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消费者的态度。以下从几个方面来看一些海底捞这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海底捞最早在西安火起来的时候,是以服务至上为宣传宗旨,后来海底捞知名度越来越高,在全国各地都开了自己的门店,由于是火锅大品牌,而且价格比同行业其他火锅店都要高很多,所以,消费者的期待值就会有所提升。很多人最初都是受品牌效应的影响去吃的,但是消费太高,除了服务好一些,口味和食材与其他火锅店也没有太大区别,所以大多数人觉得钱花得不值得,性价比太低,毕竟大家赚钱都不容易,如此高消费的确是不太值得。而且最近又频繁爆出菜品“偷偷涨价”的问题,更是引起消费者的不满。
近几年海底捞各地门店频繁爆出食品问题,上个月河南郑州出现的“毛肚问题”,200克的毛肚实际只有138克;2020年3月,有消费者在海底捞某店从锅中吃出鱼钩;杭州海底捞某店一批筷子被查出大肠菌落,另一家店消杀记录缺失;同月,山东济南某海底捞门店的菜品乌鸡卷中出现硬质塑料片等等。无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对于这么大的品牌,被爆出来都会引起消费者的不适。
海底捞成立于1994年,最开始是经营川味火锅为主,2005到2012年之间他们在一些大城市北京、上海等开了分店,不过名气依旧很局限,直到2012年之后是真正的大火。那个时候中国的火锅市场还是发展阶段,有很大的空间,而且像海底捞这种“一套龙”服务,相对消费者来说也是很新鲜的。毕竟大多数火锅店都是小店,服务员也没有经过像海底捞这样正规的培训,所以消费者的口口相传让海底捞迅速扩张。
但是近几年市面上的火锅店太多了,对于想开店的人来说,火锅店不需要厨师,入门快。所以大家蜂拥而上,导致火锅市场严重内卷,大家纷纷打起了“价格战”、“口味战”和“服务战”,而这三方面,海底捞只有在服务上面占优势,但其他两点,才是消费者最关心的,大多数消费者都倾向于花较少的钱,吃到最正宗的味道,这就是很多路边摊,苍蝇馆子备受欢迎的原因。普通老百姓会认为,装修和服务都是一家店最外在的东西,口味和价格才是实在的,当然口味肯定是第一位的。海底捞口味虽然不差,但是中规中矩,比起地道的重庆火锅,还是逊色一些的。
2020年上半年世界各地疫情爆发,大多数人都是待在家里不能出门。这对餐饮市场的影响非常大,很多小店纷纷倒闭,2020年下半年海底捞逆流而上,相继扩张了500多家门店,想抢占大多数市场的野心,却低估了疫情的影响力,直到现在疫情还没有完全消除,所以只能把没能满足预期的店关闭。
由于海底捞食材口碑下降,价格上涨,董事长张勇国籍由中国改为新加坡等造成各种舆论,以至于海底捞一年内股价暴跌,市值蒸发了四分之三,这就是经营者没能坚持初心,膨胀自负带来的后果。
曾经红极一时的海底捞,是时代变革赋予的产物,是无数消费者口口相传积攒的成果,但谁能载舟,亦能覆舟,海底捞战略上的失误就在于“失了民心”,没能从产品质量、价格和消费者喜好去优化自己,民间有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事盛衰兴替,变化无常,唯有坚持初心,方能得始终。
商业情报怎么做?关键要把握3点
1.自定义范围的全网监控。它不仅可利用关键词监测方式对新闻/社交媒体、主流门户网站、论坛/博客/贴吧、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多个平台进行舆情监控,还可以通过定向监测方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自定义媒体舆情监控,如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
2.准确快速的负面监控。借助全网舆情监测软件平台-识微商情的智能语义识别功能,可将监测和获取的负面舆情信息数据自动识别,并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危机告警,短信、微信、邮件以及客户端等信息接收方式自定义选择。
3.最重要的是,通过对舆情信息数据的深入挖掘和专业舆情分析师的定性及定量分析,多角度、多维度地分析总结全网舆情信息数据的传播特点及规律。此外亦可根据客户具体需求,采用周报、月报、季报和年报等形式,根据信息传播特点,定制报告分析模块,对特定监测时段内的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就舆情应对及处置方法提出专业建议或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