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突发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置方法
发布时间:2014-09-26


蓝翔高级技校副校长带师生异地斗殴、陕西国防职业学院教师偷拍女学生洗澡被打……近日,在网上愈演愈烈的这两起高校舆情危机再次把高校舆情舆情管理和应对问题推到公众视野。从近年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来看,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大多数是由于校园突发事件所引起的,并容易引起网上谣言、谩骂四起,同时鼓动罢课、游行和示威的声音也是充斥网络,造成学生人心浮动、情绪偏激,破坏正常校园秩序,一旦处置不力或不及时极易演变为公共危机事件。目前,我国高校已进入舆情热点的高发期,突发事件频发。如此环境下,高校如何及时有效处置潜伏或处于爆发期,甚至已经爆发了的高校舆情危机是各大高校当下的必修课。对此,乐思网络舆情监测中心总结整理出高校舆情危机处置办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准确预警、全面监测,提升舆情分析能力

 

网络因其快捷性、延展性、互动性、即时性等传播特性,使得网络传播舆情环境变得异为复杂。作为高校网络舆情其生成主要有两种路径: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即由高校各主管部门及院系发布官方信息和意见,如高校网站公布的信息、新闻网站的相关报道、师生在线访谈和论坛交流等;另一种是由下而上的方式,主要是由学生或者校外人士通过论坛发帖、新闻跟帖评论等形成高校舆情集合。特别是后者因学生及校外人士参与度高、表达自由度大、意见交互便捷,其舆论反响较大,并且存在舆论主体相对模糊、舆论内容多元、缺乏理性引导等不足,成为高校网络舆情传播与管理中的突出难题。

 

因此,作为高校,当前如此复杂的网络环境下,首先要做好高校网络舆情预警工作,提升自己对负面信息的预警能力,做到早发现、早行动、早解决,不给舆情危机发酵的时间和空间。其次,在危机事件爆发后,要从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全过程对事件舆情走向、动态实时全时段监测,做到知己知彼,保证高校舆情危机应对的精准性。比如监测收集分布在媒体、微博、论坛、博客、贴吧、微信等平台的新闻报道、媒体评论、网友评论内容,同时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研判,找到引发舆情危机的节点,然后有针对性的制定处置策略,已达到最大化高校舆情危机处置效果。

 

第二、真诚沟通,及时回应,提高高校公信度

 

突发事件发生初期,公众舆论的关注焦点往往是事件真相,报道或信息内容是否属实。这时公众趋向于从新闻媒体及官方通报寻找真相。如果此刻新闻媒体和官方“装聋作哑”,信息不透明、阻塞,将会引起公众的恐慌心理,对官方所作所为产生不信任,甚者引发盲动、骚乱、暴乱等社会负面行为的发生。所以当高校遭遇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时,如果高校官方及主流媒体面对学生对真相的期待有稍加迟缓或犹豫不决,不能给学生一个正确、满意的回答时,学生就会焦虑、迷茫和彷徨。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他们会想方设法探听各种小道消息,轻信流言蜚语,并通过网络分享曝光,甚者在受到蛊惑和煽动的情况下出一些极端行为。

 

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时,一定要端正工作态度,多渠道、多方法全面了解事件真相,不推卸责任,勇于承担应负的责任,第一时间告知社会公众或受害者事情真相,进行真诚、公开、及时的沟通,不使矛盾进一步激化,赢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当高校舆情危机发生后,高校及相关部门应尽快成立调查组,对网上流传的信息进行事实调查,并及时对调查结果进行通报,还原事件真相,化解学生、公众因真相缺失产生的焦虑、不满、恐慌情绪。只有充分保护和尊重学生和公众的知情权,他们才会明辨是非,不传谣、不造谣,自觉参与事件的处置,使事件向有利方向转化。更重要的是,高校的快速调查、及时回应的态度会提升高校在学生和公众心中的公信度,其也更有利于事件舆论的引导和处置。

 

第三、善于借助媒体,培养意见领袖,强化引导能力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传播出现新变动。一方面,在大众传播中,信息往往会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意见领袖,然后由意见领袖扩散给全体公众。另一方面,在传播形态中,传统对专家评论追随方式不在唯一的,相反更多的是现在受众更加相信平常人如版主、博主的评价分析。从受众接受方式来看,相较于传统的专家时代的被动接受,网络媒介将异彩纷呈的各类信息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供其选择,受众的主动性大大提高。在众多的大学生网民中,近些年来涌现出一批“草根”意见领袖,他们在大学生网民中具有优势“话语权”。这些普通学生,个人势力较弱,但是数量众多,能在特定时候成为意见领袖,产生巨大效应,从而给高校网络舆情带来较大冲击力。

 

为此,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处置中,要善于借助媒体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以赢得学生和公众的理解、参与和支持。在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时,要善于借助媒体,有针对性地引导、疏导、劝导,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形成共识。同时,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培养舆论上的“意见领袖”,在学生中广泛挖掘、选拔那些政治上可靠、思想进步并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思想的“草根”意见领袖们,让他们在网络舆论危机中发出主流言论。通过媒体与意见领袖的结合运用,把走偏的舆情引导到我们设置的议程当中,最终回到正轨上来。

 

第四、重视校园媒体建设,降低网络舆情危机风险

 

大学生作为使用新兴媒体最为普遍、最为活跃的群体,网络对其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高校主流媒体如果对他们失去影响力和诱惑力,他们就会渐渐地把注意力放在百度贴吧、BBS论坛、QQ群、博客和聊天室等网络媒体上。个别学生甚至会相信和传播一些小道消息,散布偏激观点,演变成为不安定的社会因子。为此,必须大力加强高校主流媒体的改革和创新,与网络媒体争夺学生受众,主动掌控话语权。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要密切重视教学、后勤、就业等一系列学生关注的事情,积极进行正面报道。每年都要做好几件大事、几个重大典型的报道,让学校的中心工作高频率地和学生“见面”。通过一定数量的正面报道,产生思想引导的积极效应,以此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把学生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学校的决策部署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关心学校建设发展的大事上,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不做有损于学校形象的事情,降低高校网络舆情危机风险。

 

第五、强化舆论互动机制,促进学校与师生的和谐

 

在传统个学校信息传播机制中,一直以单向线性传播为主,传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新鲜性,传播方式为“你传我受”,学生就像射击场的“靶子”一样,只能无奈接受政治说教和思想灌输,根本没有自己的话语空间,成为“枪弹论”的牺牲品。这种单线的传播方式直接造成了学校和师生沟通的“断层”,师生的主体性被虚弱,不利于师生与学校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知。其结果是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这种不通畅的互动渠道往往成为高校舆情风险上涨的“助推器”。

 

对此,平时学校需要注重师生互动渠道建设,设置线上和线下的“学生热线”专栏,对学生提出的有关和生活的各种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难点问题,都要予以耐心、充分、详细的解答。同时,建立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围绕本校的工作重心,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在一些特殊敏感时期,诸如:学校推出教学改革新举措、学生管理新规定、提高食堂饭菜价格、宿舍收费标准调整时,通过举行新闻发布会,详细解释新政策的内容和实施的意义,耐心细致地回答学生的各类咨询。良好的舆论互动机制,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管理学校事务的积极性,尽量减少与学校之间的摩擦,消除彼此间的误会,促进学校与师生的和谐共处。

 

总之,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处置是一项重大而又复杂的工作,特别是在“自媒体”高度繁荣的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一触即发,一发不可收拾,对高校声誉、品牌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同时干扰正常的高校工作推进。所以高校网络舆情风险处置需要从硬件、软件、意识三个方整体入手,建立联动的预防、应对、处置、修复机制,最终织成一道严密的防护网,把高校网络舆情风险降至最低。

 

文章来源:高校网络舆情风险应对五大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