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这两天,“南宁警察拦车打人,摆V字手势”一事在网上热传,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据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采集的信息显示,该事件最早由网友“南宁过客E”于2月9日在天涯社区曝光,随后受到南方都市报的关注和报道致使该事件舆情关注度快速上升发酵。
舆情事件:网友曝警察拦车打人 摆V字手势
2月9日下午,一位名叫“南宁过客E”的网友在天涯社区发帖称,“南宁警察把我一家人吓坏了,打人警察还得意地比划剪刀手”。帖子同时上传了一段时长1分47秒的视频。
网帖称,网友“南宁过客E”一家人驾车在广西南宁遭到多名穿制服者拦下,其中一人打了他的亲戚,且看到被拍摄后还对着镜头作出“V”字胜利手势。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关注。对此,广西公安厅交警总队15日回应称,作出“V”字手势的制服人员并非交警,而是地方所聘的协管员。
15日,南宁市公安局再次证实,该警察邱某在检查过程中和涉嫌非法营运的车主发生争执,该车主指责邱某打人,为证明自己未打人,邱某比划手指示意自己手指受伤,被误以为剪刀手挑衅。
舆情动态:官方示意手指受伤说遭质疑
南宁警察拦车打人事件在网上曝光后,事件话题的舆情热点直线上升,参与话题议论网友数超过20万。统计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搜集的各类数据可知,截至2月16日15时30分,仅腾讯、新浪、网易、凤凰和搜狐等五门户的报道网友参与量达292044人,跟帖31690条。从网系统监测各方言论分析,话题焦点集中在围绕着警察是否打人?打人警察应该如何处置等问题上。
舆论观点一:不一定是警察 司机不像话
@ mdsmds0384:照片上人穿的不是警服,明显是恶意炒作,发帖人该被以扰乱国家罪惩处。
@ 江水杨歌:什么也别说了,打人的警察是个见习警员,现在已经被辞退了。
@ 冬骅allien音频:帅呆了!我要的话,就把他打死了再拍!现在的司机越来越不像话了,就该打
@ long舞舞:既然你们这么仇视警察,碰到那有些不是警察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情干嘛还要打110,再说后面那个是不是警察都不确定,这制服社会多的去了,小编也是傻b。
@ 手机用户:你们只会在这里骂,不去看看在一线的警察,时时刻刻都冒着生命危险,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他们可以不做,可以不用那生命来保卫人民。
舆论观点二:明显是挑衅手势
@ 溯汐潮:看看是不是狡辩,只要看看他是两个指头受伤还是一个;如果是一个那就是在挑衅亵渎法律尊严,必须给予严惩!
@ 维她命:看那表情明明是挑逗,主管部门和这位警察是脑子受伤了!
@ 升级中的压路机:那副嘴脸明显就是在挑衅,嘻皮笑脸的!
@ 和成天下5:愚民,民众是傻子,第一次声明说邱某是协警,第二次说是警察了,看那邱某手指头有受伤的痕迹吗?只能从表情中看出挑衅。
舆论观点三:遮掩问题 为真相狡辩
@ 火一把:真不明白为何一些地方政府老是自毁公信。出了问题遮遮掩掩、谎话连篇、极力掩盖。随着事实真相逐渐明朗,又用新谎言掩盖旧谎言,弄得民怨四起。难道阳光执政就那么难吗?
@ 小哲:有图,有视频,你们都敢狡辩,你当老百姓眼都瞎,脑都残吗?要是没图你们还能编成什么幌子呢?中国的领导者们,能不能用点脑子,给百姓一个交待呢?
@ 有风吹过:一看这个垃圾的表情就知道它有多混帐,明明就是剪刀手官方还说受伤,简直是荒唐可笑无耻,实在是找不出理由借口了。人肉这个剪刀手!
舆论观点四:临时工背黑锅
@ 网易广东网友:临时工我国又一强大而神圣的职业,黑锅的代名词,哪里都有它的身影。
@ 福建网友:忍不住了。表态一下。我们早就知道官方澄清是临时工!
@ 江苏网友:说穿了,都是临时工惹得祸,正规军一向爱民如子。
@ 大山脚下1960:执法部门,政府部门,什么时候不再出事的是临时工?
舆情点评:光明正大才是最好的舆情危机公关手段
这起南宁警察拦车打人事件之所以出现持续的发酵,不断引发舆论的热议争议和质疑,这个当地官方不合理的舆情引导密不可分。从乐思网络舆情系统采集的该话题大量信息数据来看,该事件最早处在网上是在2月9日,然而当地回应问题是在15日,中间如此长时间的官方舆情处置的缺位是事件最终发酵成危机的主要原因。而在事件影响扩大后,面对网友的严惩当事人的民意,官方第一时间不是勇敢担责,严肃处理,而是表明当事人是协警,从而引发舆论质疑官方是在避责。面对有图有视频的曝光,在网友避责质疑声还未过去时,官方又称当事人摆V字手势是在示意手指受伤,这一说直接造成大量网友高呼自己被愚骗了。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南宁警察拦车打人事件之所以出现持续的发酵,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舆情预警能力弱,错过舆情危机处置的黄金期。而在危机处置过程中,南宁警方口径不统一的回应又被质疑是在狡辩,遮掩问题,从而刺激网友不满情绪,使危机不断发酵。
一般来说,重大突发事件通常都会形成热点问题,而相关的信息也会在很短时间内呈几何速度增长,舆论的关注点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散射状,即由最初的单一表象议题向多点的深层的议题扩张。当一起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在最初阶段不分主次地把所有的问题都呈现出来,不分阶段地加以引导,最终将造成局面的不可控性。另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重大影响不难预料,而“小事件”的破坏力往往隐藏在表象之下,事件处置主体和新闻媒体容易思想麻痹,反映迟钝,举措失当。因此,要加强从事件主体、事件性质、舆论环境等方面的分析研判。这就需要政府和媒体做好全面监测舆情,研究分析热点问题发展演化的可能趋势和特点,寻找合理的对策和疏导办法,从而有效化解负面公共舆论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