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环保行业的舆情监测环境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剧烈转型的多元化时代,观念交锋尖锐激烈,利益博弈复杂敏感,矛盾问题集中凸显,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显。近年来,各种环境污染事件频频曝出,主要涉及化工、医药、石油、采矿、蓄电池 等工业行业,以及农业、交通运输业等。
每一次环境污染舆情的出现,必然伴随着极高的网络轰动和舆情热议,像“天津大爆炸”、“连云港拟建中法核循环项目”、 “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地”、“江西新余黑作坊水污染”等事件,都曾一度掀起社会的舆论热潮。2016年1月《地下水动态月报》发表了一篇名为“80%地下水不能饮用”的文章,舆情一出,迅速引起了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以及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网络舆论的不成熟(个别营销号的恶性炒作)加上官方回应的不及时,饮用水的质量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群体性的恐慌,事后尽管水利部门及时澄清,也没免除受千夫所指的尴尬境地。
环境污染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相关环保企业的任何一个应对措施都将面临着全国公众的热议,对污染治理的结果更是关系群众的生命安危,责任之大,无疑也给相关环保单位的舆情应对带来巨大的压力。
二、环保舆情频发原因
1、工业快速发展、企业环保意识淡薄,导致环境污染事件频发。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工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的经济模式,个别商家的市场趋利性,导致了环境污染事件频发。从宏观经济背景来看,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能刺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加大,各行业污染排放量也随之高速增加。这一类的舆情热点事件层出不穷,其中就有:2016年10月17日《中国经营报》发表的“中石油多家企业被列环保黑名单 大连石化被罚”的新闻,关于企业在超标排放方面屡屡被罚的现象,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排污企业的法律意识淡薄,同时也说明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治理污染企业的执法力度。
2、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对环境舆情的关注度增强。
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对生活环境的舆情也越来越关注,尤其是涉及公共安全和生态环境的重大项目,地方政府如果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和政绩而将市民的生活环境置于不顾,必然会引发民众的不满和恐慌,招致舆论的强烈反对和声讨。2016年10月26日环保舆情网发布了一篇名为《济南空气质量排名老是倒数 环保局长直言压力》的新闻,新闻中描述:20日,济南市委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后,济南市环保局长高立文被媒体团团围住,今年以来市民感觉“蓝天白云”挺多,为啥排名屡屡倒数。面对公众的质疑,官方三缄其口,权威消息还在独步跨栏,负面舆论却已经像公众发起冲击。
3、一些政府部门对污染行为的袒护,激化负面舆情
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常常存在冲突。多年来,部分地方政府以牺牲环境发展经济,在审批立项中存在违法审批、越权审批、降低环评等级以及不落实环保政策等等违法违规行为。可以说,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处理环境问题时表现出的对污染企业的偏私袒护、执法不力,也是环境舆情一旦爆发难以平息的原因之一。如近期法制日报发表的《福州一环保监察中队长多次受贿纵容污染获刑》一文,讲到福州市仓山区环境监察大队中队长林某,明知黑电镀厂严重污染环境且涉嫌犯罪,却多次收受贿赂,纵容黑电镀厂继续生产排污,最终计划负面舆情,迎来了群众的举报。
4、政府/环保局信息披露迟,舆情应对不当
尽管大多数环境舆情事件的涉事主体是企业,但由于环境问题带来的社会影响是广泛的,不仅需要涉事企业积极应对,更需要当地政府/环保局切实履行好监管职责。然而现实生活中,政府/环保局的舆情应对措施却不尽人意:事前疏于舆情监管,事后迟于舆论引导。
“江西新余水源镉污染致大面积停水 涉事企业成谜”,黑作坊生产导致全新余市两次停水,这样的环保舆情可算势头不小,引发了市民的强烈关注。然而事件发生后一个多星期。“究竟是哪家企业违规排污导致的水体污染?此次“镉污染”的具体程度如何?当地环保局究竟为何会出现如此重大的疏漏?”这些问题被网友不断提及,公众各方质疑环保局的办事效率,网上争议风波一波接着一波,但当地相关部门却三缄其口,疑问仍留在公众心中。这样的舆情应对方式,严重损害了政府/环保局的威信。
三、如何推进环保行业舆情监测工作 提升舆情处置能力
1、加强环境保行业的监管力度,从源头着手解决现实问题
正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的高度关注,相关监管部门才更应该加强环保企业的监管力度。面对涉及环境污染的企业,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治理污染企业的执法力度,以儆效尤,学会把事后的积极应对变为事前的积极预防。
环保舆情发生后,及时处理和解决现实问题才是重中之重。诸多舆情推至高潮都是因为相关政府、企业不作为,问题迟迟得不到关注和处理才酿成舆情危机的。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在面对环境问题时,应该加强对问题的重视,第一时间着手环境污染问题的调查和处理,以最快的速度阻止污染问题的继续恶化;并积极加强与当事方、受害者和网民的沟通,对已经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公开向受害方道歉,化解流言,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尊重,从根本上降低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2、尽快发布权威信息,挤压谣言和环保舆论的生长空间
环保舆情发生初期,各种信息爆料会不断地出现在舆论场上,有的为真,有的半真半假,有的干脆全是假的。事实上,这个时期因受真实信息还在调查的客观条件限制,使得环保部门的权威信息在这个窗口期处于缺位状态,不能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度,导致这个时期内公众更容易接受谣言的灌输,从而引起群体性的轰动,“日本核泄漏引发中国多地现“抢盐风波”的新闻从侧面反映出公众对待不确定的舆情所持的态度。
可以想象,一旦假信息占据了舆论主流,真实信息就会不断的被边缘化,舆情处置陷入被动。那么环保舆情发生的初期,除了督促实体部门尽快查清事件原委外,更要打击谣言、积挤压其舆论空间,以确保后续真实信息能够顺利地占据舆论主流。
3、积极应用新媒体,建立环保部门官方微博
环保企业必须与时俱进、转变观念,积极应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相关环保企业应该开通自己的官方微博,规范企业信息披露及新闻发布制度,给企业发展营造风清气顺的舆论环境。针对网上负面新闻、评述、论坛、博客等,要利用自己的企业微博及时跟评、发帖、转载,放大正面声音,发挥“主场优势”,稀释、中和、平衡负面舆论。必要时,还可请第三方专家发表言论正面回应,澄清事实。
其次要加强对企业高管及中层管理人员对网络舆情和企业危机公关知识的培训,掌握与公众和媒体打交道的语言艺术与技巧;坦诚面对各类媒体对已发生事件的评论,不回避、不隐瞒、不消极应对,并充分发挥“主场优势”,积极引导媒体和公众重大关切以及媒体关注事态发展的正面效应。
4、建立环境污染舆情应急管理系统
由于舆论危机往往爆发突然、发展迅速,如果等到危机来临之时才想到如何应对,就会乱了阵脚,错失危机处理的最佳时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建立环保舆论危机处理预案制度,是妥善处理环保舆论危机的重要保证。
环境突发事件及其舆情的应对需要充足的应急资源以及专业的人力储备,因此,应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前后衔接、功能齐全、综合配套、运转灵活的舆情危机管理体系。设立分管部门,对环境突发事件进行实时信息监测和预警研判。在日常工作中把应对机制落到实处,把纸上谈兵变成现实演练,密切掌控重要的舆情动态,做好环保舆情的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