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火锅,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海底捞。作为火锅界的顶流,海底捞虽然味道可能比不上重庆老火锅、潮汕牛肉火锅、北京铜炉火锅等地方火锅,但其贴心周到的服务一直深受消费者青睐,凭借这一特点,海底捞一年能在中国营收286亿。
但最近,海底捞释放的信息却处处透露着“不妙”。11月23日的港股盘中,海底捞的股价再次下跌,只有19港元,相较今年的最高价,跌幅达到了78%,几乎打了2折,总市值也只有1059亿港元了,年内蒸发超3620亿港元,折合人民币高达2960亿元
11月初,海底捞放出爆炸消息,声称将在年内关停300家门店。海底捞方表示关停门店是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并整顿不符合要求的门店。但海底捞门店在今年上半年是1597家,一下子关300家,相当于斩去了1/5的门店。
股价腰斩,大量关店,曾经的几乎各个门店都业务火爆的海底捞到底发生了什么?
去年年初,新冠疫情对餐饮服务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许多餐饮连锁企业都选择了缩小规模“苟住”,但海底捞却逆势而行,大肆扩张,一年新增了544家门店,今年上半年又增加了299家门店。
扩张太快的一个后果就是导致消费者上座率不足,翻台率直线下降。海底捞的2021年半年报显示,2018年海底捞的翻台率高达5.2(次/天),19年降到4.8,2020年则降到3.5,截止半年报已经降至3.3,新开门店只有2.3。
另外,“重服务”的品牌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和门店扩张相抵触。为了在服务上断层其他火锅品牌,海底捞的员工工资和员工数量都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成本自然也更高。今年上半年海底捞员工从13.1万增至14万,员工成本为71.62亿元,同比增长了75.8%,光员工成本就占了收入的35.6%,激增的员工成本让海底捞负担过重。
第三,急速扩张的新门店由于服务员培训没到位,匆忙上岗,所以部分新门店会出现服务不到位、卫生不过关等问题,让海底捞的形象大打折扣。
最近关于海底捞“豆腐花过期”“食品缩水”“一次性筷子不合格”等负面新闻屡屡被曝出,海底捞本就是靠服务走天下的,抛去服务,其火锅口味并没有做出特色,可替代性很高。当海底捞服务不再能让消费者满意时,消费者大可以选择其他火锅品牌。
诚然,餐饮企业做大的必经之路就是开店扩张,但盲目扩张并不能给公司带来很大利润。单从营收来看,海底捞的营收是上涨的。2020年营收286.14亿元,净利润3.095亿元;2021年上半年营收高达200.94亿元,但上半年的净利润却只有9650.8万元。
一面是巨额营业成本,一面是下跌的净利润,海底捞如果还要继续扩张,现金流恐怕很快就会断裂。截止今年上半年,海底捞的资产负债率达到了75.4%,去年同期只有38.1%。在宣布关停部分门店过后没几天,11月11日,海底捞又声称将启动配股筹资计划,计划通过配股筹资19.8亿元。
此前海底捞创始人张勇被爆出为避税移民新加坡时,就曾引起过不少议论与不满,很多人称海底捞已经是“洋品牌”了,不会再支持。其过度热情的服务也引起了部分消费者的“逆反”,觉得很打扰很聒噪,但不可否认海底捞仍是我国餐饮连锁中很成功的一个品牌。
9月18日,胡润研究所发布了相关数据,表示在2021年的所有中国餐饮连锁企业中,海底捞的投资价值高达到 1472亿元,与后面的企业断层,拿下了第一,可见海底捞在中国仍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和价值。
海底捞的问题不是关店就能解决的,如何在服务之外创造差异化,提升火锅口味是餐饮竞争的本质,也是海底捞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股价暴跌、营运不及同行等糟糕状况面前,海底捞仍旧困难重重。
那么,各单位应如何有效强化舆情管理的事前防范呢?简要来说,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观念转变是前提。要想重视舆情管理的事前防范,就必须要从全面提升领导层舆情素养、强化认知与观念转变为前提。具体来看,单位主要领导应该全面提升自身舆情素养,至少掌握网络舆情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舆情事件发酵、发展的周期过程,理解“关口前移”与舆论风险管理、舆评的必要性,以及全面落实“治未病”理念相关措施的可行性等。以此为基础,在单位的年度工作规划、战略规划以及核心价值观建设层面,加强“防患于未然”的基本理念。
第二,全面防范是根本。虽然本文主题为网络舆情管理的事前防范,但不能忽略网络舆情来源于线下的基本规律。以此为出发点,各单位应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各级政府机构做好便民服务、各类企业确保产品质量与优质服务等),有效提升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同时,强化对单位全员的舆情管理与防范相关制度宣贯,以增强基层员工参与事前防范管理的积极性。
第三,舆情风险管理是核心。潜在风险是直接与突发舆情事件关联的内在因素,因此可以说,常态情况下的舆情风险管理是事前防范管理的核心内容。对于自身潜在舆情风险,各单位应该有细化的风险排查、风险识别、风险测定的基本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舆论风险的分级分类管理机制,针对重大潜在风险,应制定舆情应对管理预案。另外,针对单位重大决策、专项活动等,还应建立量身定制的舆评机制,以提升决策、活动的舆论接受度,降低潜在舆论风险。
第四,强化制度是保障。在相关单位的舆情管理制度中,通过对防范意识的强化及对事前防范管理的细化要求,借助预警管理实现事前防范管理与事后应对处置的有效衔接,以及在明确各部门职责基础上的绩效考核,都是有效提升舆情管理事前防范的全面制度保障。
第五,案例复盘演练是提升。在全面落实上述舆情管理事前防范措施的基础上,各单位若能够对自身舆情案例,或者所在行业、所处系统近期热点舆情事件进行案例复盘或实战演练,以此反推、强化事前的风险防范管理,这是提升相关单位事前防范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