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定制化方案;点击试用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一、‌舆情发展关键节点

  1. 事故爆发期(3月29日-4月1日)
    • 事件焦点转移‌: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故中,网友关注点从“车辆安全性”迅速转向对雷军个人承诺的质疑,如“端到端全场景自动驾驶”宣传语被反复提及,部分舆论认为“产品缺陷直接瓦解雷军IP信用”‌。
    • 阴谋论扩散‌:车主拒绝酒精检测、签署《放弃赔偿声明》等行为引发猜测,部分网友质疑“车主是否故意制造舆论”或“掩盖其他问题”‌。
  2. 官方应对期(4月1日-4月2日)
    • 快速响应获认可‌:小米72小时内公布事故时间轴、NOA系统操作记录等技术细节,被部分网友评价为“新能源车企信息透明标杆”‌。
    • 情感沟通短板暴露‌:尽管雷军亲自发声哀悼,但网友批评回应“过于程式化”,未充分体现对受害者家属的关怀,相关话题下“冷血资本家”标签蔓延‌。
  3. 舆论分化期(4月2日至今)
    • 阵营对立加剧‌:支持者强调“小米已尽到调查义务”,反对派则聚焦“激光雷达缺失是否影响夜间识别”等技术争议,形成“米粉”与“质疑者”两大对立阵营‌。
    • 行业对比扩大化‌:网友将事件与华为、特斯拉等品牌事故处理对比,讨论“新兴车企是否需更严苛的舆论监督”‌。

二、‌网友核心观点及争议

  1. 对“强IP营销”的反噬
    • 网友指出,雷军通过短视频、跨年演讲等塑造的“技术偶像”人设,导致公众将产品问题直接归咎于其个人信用,“车企老板过度绑定品牌”模式被质疑为“高危策略”‌。
    • 部分观点认为,传统车企事故追责通常指向团队或技术部门,而小米事件中“雷军微博评论区沦陷”体现流量经济的双刃剑效应‌。
  2. 技术信任危机
    • 智驾系统争议‌:NOA脱手预警、减速请求等记录公布后,网友争论“系统提示是否足够明确”“驾驶员接管是否及时”,甚至衍生出“智能驾驶=营销噱头”的极端观点‌。
    • 材料缺陷猜测‌:尽管小米声明摆臂断裂源于超速撞击,但“断轴”标签仍被部分自媒体反复使用,网友担忧“新势力车企为降本牺牲安全性”‌。
  3. 公关手段评价两极
    • 控评删帖争议‌:小米限制微博话题展示、删除负面评论等操作引发“压制言论自由”批评,但亦有支持者认为“避免谣言扩散是必要手段”‌。
    • 专家站台效应‌:第三方技术分析被质疑“选择性解读数据”,网友呼吁“引入独立机构调查”‌。

三、‌舆情演变特征

  1. 情绪化传播主导
    • 事故视频、车主控诉等内容在短视频平台获百万级播放,评论区高频出现“工业垃圾”“拿命换流量”等情绪化标签,理性技术讨论空间被压缩‌。
  2. 跨圈层联动发酵
    • 汽车博主、科技KOL、社会新闻账号共同参与事件解读,其中“花系(华为系)博主”与“米系博主”的立场对立进一步激化争议‌。
  3. 长期信任受损风险
    • 网友关联小米SU7此前“断轴”“自动泊车撞墙”等事件,形成“品控不稳定”的负面认知,部分潜在消费者表示“暂缓购车计划”‌。

四、‌舆情管理启示

  • IP与品牌需风险隔离‌:企业家个人形象过度绑定产品可能放大危机,需建立更系统的品牌信用体系‌。
  • 技术普惠教育缺失‌:普通用户对智能汽车复杂性的认知不足,需通过可视化手段(如碰撞模拟动画)增强信息传达有效性‌。
  • 情感共鸣亟待补位‌:在技术回应之外,需强化对受害者家属的关怀行动披露,避免“冷处理”印象‌。

(注:以上分析综合自2025年3月29日至4月2日全网舆情数据、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删文)

分类: 政企热点, 行业舆情 标签:
在线咨询
舆情咨询
采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