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2012年第一季度中,从湖北公务员千里逼迁,到漯河副局长持枪殴打记者,从湖南涟源“萝卜招聘”到广西营养餐被吃差价,从明胶果冻到皮鞋胶囊,从万科辩解“毒地板”,到雅芳自查“贿赂门”……如此短的时间内,涉及官员与权力、产品质量与企业品牌的热点此起彼伏而能成榜,说明这确实是一个矛盾高发的时代。从2009年开始,以每一时段的案例为集中的素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连续推出了多次“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和“上市公司舆情关注排行榜”,意在提示各种舆情风险,寻找规律性认识,试图为陷在舆情困局中的涉事主体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
地方政府总能吸引眼球:土地财政使他们跟疯涨的房价捆绑在一起,招致民众沸腾;频发的各种热点事件,往往最终都会落到地方政府的作为上,而被舆论围观。而某些企业更是自毁形象,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置民众生命健康与不顾,品牌形象一落千丈,网上舆论千夫所指。可见他山之石未必为错,众多涉事主体并没有汲取相关经验教训,事到临头懊悔迟,这才想到要提高舆情处置能力。
之所以他们一时成为众矢之的,除了处理方式方法欠妥,缺乏舆情危机意识,缺乏有效监管抓手,缺乏有效的处置手段外,更关键的是缺乏对危机事件后的有效评估,及时总结评估应对舆情的种种成败得失。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有好的舆情事后评估机制,每经历一次危机,就是一次提升相关管理部门应对网络舆情能力的大培训。
要想实现有效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目的,就很有必要建立舆情事后评估机制。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主要包括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实际上这是三缺一,少了评估关键一环,不利于梳理得失。当网络舆情变为现实的网络危机事件后,有关职能部门采取哪些具体行动,如何化解危机,又如何消除不良影响,这都需要事后评估总结,否则白交学费,难以提高。
所以,当每一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平息后,相关部门应根据舆情的发生原因、传播特点以及处置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总结、梳理反思,要对舆论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对处理方式的效果进行评估,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提升应对网络舆情水平。这四个环节有机组合,才能从整体上构成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
当前,互联网普及,信息传播的“关口”前移,甚或在技术层面上消失,互联网成为“自媒体”,任何信息的传播在网络时代几乎都是无法阻挡的。这使得突发事件的传播处于开放的媒介环境,从而使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面临新的挑战。现实中,许多舆论事件与突发事件相伴而生,相互影响,舆论引导处置稍有不慎,即可能引发“蝴蝶效应”,产生重大社会影响。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完善舆情联动应急机制,补上事后评估一环,有效提高网络舆情处置能力,不仅仅是建设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还是政府部门重建公信力,倡导公义的信仰能力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