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学生的晴雨表,对建设和谐校园有重要意义。”5月21日,在新媒体与高校网络舆情座谈会上,宁波市教育局副局长徐文姬如是说。
本次座谈会由中国青年报社、全国职业院校宣传部长联席会议主办,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承办。中国青年报社常务副社长张坤、宁波市教育局副局长徐文姬、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毛大龙和院长王梅珍等领导以及宁波市高校宣传部长参加了本次座谈会。
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以QQ、社交网站和微博为代表的新传播方式给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都把如何主动研究、积极使用新媒体当成新课题,以期为高校管理提供正确引导,开拓育人的新空间。
“不管你正视与否,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王梅珍在其微博上说,对于网络舆情,“与其做把头埋在沙里的鸵鸟,不如主动引导,适时疏导”。
在座谈会上,宁波各高校宣传部长纷纷表达了对网络舆情的思考和困惑。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应金萍认为,在这个全民都是麦克风的时代,除了要作好基层网络舆情监测,更应该关注舆情背后的内容。她举例说,2007年的复旦大学“抄袭门”、上海商学院的宿舍火灾等事件,充分体现了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其背后凸显的问题不容忽视。“高校要敢于直面这些问题,要有勇气做到真实真诚。”
“刊登于传统报纸头版头条的传播力度,还不如学生发在微博上的影响大。”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宣传部长陈斌认为,现在学校的网络舆情工作做得还远远不够,虽然现在高校官方微博开了很多,但是学生关注很少,“学校官方话语权不够,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星达,与陈斌有着相同困惑。他说,如今新媒体具有普遍化、细分化的特点。以前,学校只能通过论坛关注到学生的动态,随着多种多样新媒体的出现,学校舆情监控工作的难度就增加了。并且,一所高校动不动就超万人,比如浙江万里学院共有2.1万多名在校大学生,该学院宣传部长王福银认为,人多了,面积大了,很多时候工作难免完善,负面信息难以避免。
如今,每天信息量大,事件发生后,高校管理者还不知道,就已经被传播开了。如果通过传统手法去关注,难度较大。因此,王福银认为,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测十分重要。如果能及时监测,就可以在关键时刻引导大学生。
我国目前有4.85亿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8.6个小时。在这些网民中,20~29岁的网民比重在持续上升。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上最活跃的群体。而高校管理者如果不能及时获得相关有效信息,就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就不利于危机处理。
专业的舆情监测可以监测校内群体教师和学生对于公共事件、热点问题的讨论,高校管理者可以对热点事件进行积极引导,避免酿成突发事件;还可以监测公共网络对学校口碑的评论,如学校形象、教学质量、学校招生、招聘等问题的舆情,维护和提升学校声誉;还可以检测到学校内部管理的合理化建议,如教师、学生对学校教学、后勤(衣食住行)、管理等各方面的合理建设性意见,学校可对合理意见及时采纳,提高为教师、学生的服务质量。
有舆情专家指出:“我们平时应用量大的搜索网站无法达到网络暗区,只有专业的舆情分析可以深入这些‘末梢网站’,并配以精确的建模分析和人工定量研判,将涉及学校的所有网帖‘一网打尽’。”
据了解,专业的网络舆情服务目前已经被政府部门和知名企业广泛采用,对于高校来说,网络舆情监测和应对越来越被管理者重视,并被提上日程。
中国青年报社常务副社长张坤已经习惯了利用微博这样的新媒体与大学生群体互动。“舆情监测不仅仅是技术,更应该演化成为公共的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青年,为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撑。”张坤说,“网络舆情就像一个保险,平时不注意,等到关键时刻,你才体会到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