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舆情报告分析基础框架:
对整个事件或者区域的舆情信息实施数据统计,主要分析总舆情声量大小、正负面舆情声量对比、舆情声量传播状态、舆情声量分布状况、不同时间段的舆情热度、不同地区的舆情热度,以此判别舆情所处的阶段(引发期、酝酿期、发生期、发展期、高潮期、处理期、平息期和反馈期),根据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应对和处置措施。
分析统计某一事件或者区域舆情中网友观点诉求种类、参与状况(网友参与数及跟帖数)、人群区域分布、人群性别对比等数据,以此分析舆情发生、发酵的原因,公众的舆论诉求,不同区域不同性别的民众利益诉求度等,从而保证在舆情应对处置过程中,能针对公众的主流核心诉求发布信息,避免因发布信息与公众诉求有出入而导致危机的爆发。
分析统计某一事件或者区域舆情中的媒体报道数量、报道内容观点分布等数据,以此判别舆论可能出现的走向和传播热度,从而帮助决策设置怎样的舆论议题,引导舆论回归预期。当前,虽然自媒体不断发展壮大,但是媒体仍然以其特有的公信力在舆论传播中担任着“意见领袖”的作用,对舆情走向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
分析统计在事件或者区域舆情的传播过程中,与公众部门相关的网友负面观点数量及类别、媒体负面报道数量及类别、对公共部门言论的质疑度(此类观点数量)等,以此来分析公众对公共部门形象的整体印象、认知度和信任度。
二、舆情报告分析内容方向:
针对舆情的影响力、民众利益的关切度、媒体舆论引导方向和对公共部门形象的破坏程度,基于分析基础框架的分析内容应反映如下情况:
1.事件发展概况与脉络,民众的主要观点与情绪是什么,民众处于认知、态度表达还是处于行动阶段;
2.是否可能引起民众从认知到社会运动、甚至社会骚乱;
3.是否会出现或存在组织化和行动计划性;
4.公众有无明确的利益诉求;
5.是否会对现存社会体制构成巨大冲击;
6.是否存在被某些势力支持或利用的可能性;
7.行动的对象目标明确与否,其具体指向是哪些部门或者现存体制等。
三、舆情事件响应策略
舆情响应措施最根本落脚在两点上:堵和疏,采取合作方式需要参照事件性质、事件所处的舆情发展阶段、事件所处的舆情环境来综合判定。
(一)、堵疏交叉,边删除负面信息边诚恳认错,争取舆论主导权。
一方面联系公关公司对出现的这些负面信息进行及时合理的删除,动用关系减少新闻媒体的报道可能性。另一方面及时联系发帖人和爆料人,争取私下解决问题。对于既有的事实问题,最好能主动公开承认道歉,并以此为基点设置舆论议题,通过官方渠道或者媒体来推动引导,以释放公众不满情绪,赢取舆论的同情和支持。【适合一些刚刚出现的严重负面信息,尚处在舆情引发期或者酝酿期,未出现大面积传播时】
(二)、引导为主,重视议题设置,善于寻找正能量话题点进行放大宣传。
重视议题设置,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公众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适合已经出现大面积传播,或者已经开始发酵,走向高潮的事件】具体表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