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事件应对的基本方法
发布时间:2014-09-26

 

1.抓住信息发布的时间和时机。

 

首先开启“泄洪模式”——洪水泛滥不可围堵,而应当疏通河道,避免决堤。网络舆论在爆发期和蔓延器,民众的的情绪会被迅速聚集点燃,政府不能走以媒控媒的思路,也不做质疑解释者和谣言澄清者,而在疏通的同时加以引导,反而可能收到良好的成效。二是善于做信息发布者,用优势每日资源实施公布调查结果,求的民主谅解和理解。在重大事件发生之后,公众既茫然又恐慌的时候,政府部门更要及时做好信息公开,得到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和新闻媒体的助力,使网络传播的信息渠道畅通透明,网络舆论的发生汇聚井然有序,对整个事件的应对和处理都将有大的裨益。

 

2.注重态度和方法。

 

除了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外,信息发布的态度和方式也是关键。内容要公布时间查明的原因以及即将采取的措施,主动邀请监督,其次要清晰向公众表明态度,指向明确,还事实真相。不断拉近民众的距离,得到公众的理解,及时处理善后事宜,不断向民众传达阐释,积极和民众沟通;甚至可以把问题的艰难挫折展示给公众,让公众知道政府在努力和自己站在一起,观法表达体系更要敢于探路和表达歉意,减少官民沟通障碍。从长远角度对网络舆论场做出有力、有效的引导,建立社会信任评价系统。

 

3.注重政府机关信息发布的“话语系统”的亲和力。

 

政府机关媒介形象的亲和力,也与特定主体及大众传媒通过什么样的话语系统进行传播(“怎么展现”)有关。分而论之:大众传媒采用的话语系统,与其文风密切相关;特定主体采用的话语系统,则与其工作作风乃至主导性理念密切相关。传统的、不理会受众机关新闻,不免令人厌烦和憎恶。

 

文章将比较常见的机关话语病为: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严谨的套话、违心的假话等。正确的废话,就是那些挑不出毛病也抓不住把柄同时又毫无意义的话。漂亮的空话,反映在机关的行文或讲话中,就是那些原则来原则去不着实调的话,那些云里来雾里去不得要领的话。严谨的套话,是指那些长此以往形成固定套路的语言模式。违心的假话,指的是在机关内部,有些话,明知是假却要默认为真,腹诽、装傻或许可以,但绝对不能点破。在实际生活中,某些党政机关的上述话语病广受诟病。

 

实际上,身处其中的人,既有浑浑噩噩、浑然不觉者,也有明白就里、不愿点破者。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按此套话语方式的逻辑,明明不正常却成了正常;不按此套话语方式说话,明明正常却成了不正常。而机关话语病甚至成了官场“潜规则”之一。倘若通过如此这般话语方式进行执政党媒介形象展现,则将成事不足而败事有余。“机关话语病”折射出的,是漠视人民群众的官僚主义态度,其本质是执政能力低下。

 

4.借助社会信任评价系统的进行监测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2013年中国网民数量超过6亿,互连网普及率超过45%,移动即时通信网民超过5亿。据工信部统计,移动手机用户超过8.2亿,微博账号总量突破13亿。微信用户5亿,活跃用户超过3亿。截止2013年11月底,政务微博数量突破24万家,新浪政务微博10万家,其中包括机构微博6.683万家,官员个人微博3.332万家,2013年底认证的微信公众账号超过5万个,政务信息总数超过3000个,政务新媒体成为网络舆论场中重要舆论力量。因此,政府机构也可以结合实际设置简单有效的测评,使舆情监控更加准确直观可信。根据对微信、网络社区的调研和统计,社会信任评价可以分成以下三个不同层面,以此为基础展开分数测评:

 

(1)人际信任:包括对亲人、朋友、同学、邻居、老师、网友等的信任,评价分值可设置1不信任到5非常信任五级。

(2)社会信任:包括对政治、法律、企业、教育、医疗、每日等的信任,测量法也分为1不信任到5非常信任五级。

(3)政治信任:包括对政府官员、公共政策、国家法律、政治体制、管理效率、施政目标等的信任评价,分级同上。

计算受访者信任评价的五个提项上得分加总除以5,受访者的平均得分越高,表示信任评级越高。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报告,中国网民的主体是30岁及以下的年轻人,这个群体占到网民总数的68.6%;从文化程度看,高中学历比例最大,占39%。这一组数据表明,网民的年龄和文化程度低于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受众,根据传播学中的说服理论,文化程度较低的人更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更容易被说服。同时,网民搜索信息的自主性使网民也更加信任自主搜索获得的内容,因此更容易接受信息,受到意见领袖的影响。

 

5. 转变管理观念,有效利用新媒体传播渠道。

 

新媒体舆论的关注热点同整个社会舆论的关注热点高度重合。新媒体舆论是社会舆论的发生、发展的重要阵地,也是社会舆论的重要表现形式,由此,新媒体成了公众监测整个社会环境的新通道。鉴于此,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创新管理观念,主动利用好这一了解社情民意的新渠道。自2003年起,舆情监测成为各级党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开始进入制度化、规范化发展阶段。此后,我国陆续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舆情监测体系。

 

(1)推动政务信息公开,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政府既要建立有效的舆情预警机制,又要加快新媒体舆论法制建设,及时吸纳新出现的新媒体热门应用形式推进政务公开,并根据此应用的具体特点,利用其发布特定的政务信息,了解网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充分了解网络民意,真正实现问政于民。

 

(2)有效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渠道。

首先要提高使用者的新媒体素养,了解新媒体应用的相关知识,学会利用新媒体快速、便捷、海量的特性搜索信息,了解舆情。同时,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参与社会,解读舆论中深层次意义,利用新媒体参与舆论表达,进行舆论引导。此外,要在尊重网络民意的同时,提高对网络民意的甄别能力。既不能阻碍新媒体舆论的传播渠道,又要防止被网络民意所挟持。

 

(3)充分发挥意见领袖功能,提高新媒体舆论的引导能力。

要培养“专业型”意见领袖,改变“大而全”的策略,走精准化路线,集中力量打造特定领域的民意主导者,在保证其拥有基本社会道德的基础之上,更加重视他们在专业的、特定的领域内的权威。要注意提高意见领袖的互动能力。意见领袖的互动能力包括三种类型:同被影响者的互动,同传统媒体的互动,意见领袖之间的互动。同被影响者的互动要求意见领袖在其专业领域要确实有过人之处,有引导力,其权威要经得起考验。同传统媒体的互动要求意见领袖能够持续性地将自身的影响力扩展到整个舆论范围而不是只局限在网络领域。此外,意见领袖之间还要通过互动形成合力,从而对舆论产生更大影响。

 

(4)建设网络事件监测体系,健全网络舆情预测与预警常态工作机制。

关注全国范围内有普遍影响力的议题,更要有针对性地对自身管理的领域实施舆情监测。同时,要与其他部门建立联系,共享资源,连点成线,结线成面,形成全领域、多角度的舆情监测体系。可以通过设立网络监察员等方式,随时了解网络动态,随时掌握并处理网民共同关注的事件和议题。还可以建立网络舆情分析中心,提高对于网络舆情的处理技术,实现利用信息技术对网络群体事件进行精确的分析与预警。

 

文章整理自互联网,转载请注明www.knowlesys.cn,谢谢!

扫一扫,获取更多热点事件舆情分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