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舆情之高校舆情的问题与处置对策
发布时间:2014-11-12


一、高校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1.学生群体性认同及盲从心理

 

诺埃勒•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说,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沉默的螺旋”理论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发现自己的观点受到社会的孤立时,他们往往会屈从于环境的压力而变得谨慎或沉默。大多数个体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因为害怕孤立,他便不太愿意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

 

对于一个有争议的网络话题,学生网民们就会形成有关自己身边“意见气候”的认识,同时判断自己的意见是否属于“多数意见”,当他们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属于“多数”或处于“优势”的时候,便倾向于大胆地表达这种意见;当发觉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或处于“劣势”的时候,遇到公开发表的机会,可能会为了防止“孤立”而保持“沉默”。越是保持沉默的人,越是觉得自己的观点不为人所接受,由此一来,他们越倾向于继续保持沉默。几经反复,便形成占“优势”地位的意见越来越强大,而持“劣势”意见的人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弱小,越发使原来的小众观点失去了支持,如此循环下去,就会形成一方面意见越来越强大,另一方面意见越来越弱势的局面。

 

2.学生群体言论极端化

 

当代大学生血气方刚,知识层面丰富,结交甚广,所以有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兴趣范畴,他们拥有远大理想,致力于自己的信念,但是还应当注意到当代大学生是象牙塔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还比较缺乏对社会的认知、自己心智尚不够成熟等特点,所以在看待事情方面还存在一定缺陷与不全面性。当代高校学生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还不能完全摆脱青春期特有的冲动与激情,容易在群体喧哗的兴奋中忘记理性地制约自己,往往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价值判断,导致偏激、辱骂和极端的言论随处可见,甚至出现“网络暴力”。

 

二、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与控制力度欠缺

 

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价值、道德等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多方面的作用,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作用,这种影响的过程是十分漫长和深远的。高校作为新时代人才的培养基地,如果对网络舆情的重视度不够将会影响人才的发展。大多数学校对网络舆情的重视度仅停留在网络舆情能引发的危机事件上。只有将网络舆情的管理摆在与教学、科研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才能更好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增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免疫力,防止网络对他们产生负面影响。明确管理主体,完善管理机制才能正确引导学生。

 

2.网络舆情管理的监督机制不健全

 

网络舆情管理的监督机制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保障,现实生活中人的言论或行为受到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规章制度的限制。但网络具有“匿名性”的特点,并且网络言论尚缺少法律法规的直接限制,使得不少人缺少这方面的顾忌,借助网络这个平台传播消极的、错误的言论,引发舆情危机。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监督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一个是相关制度的制定过于零散,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统一的制度体系,不利于管理机制的建立;另一个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有许多薄弱环节,造成工作上的脱节。

 

3.大学生群体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不健全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者容易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将被管理者——大学生限定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管理的位置。面对纷杂的网络环境,管理者运用技术手段呈现给大学生的信息单一有限,尽管舆论导向是积极向上的,但大学生了解信息和发表意见渠道的通畅使他们无法接受以教训、防范为主的思想、行为教育和管理方式。从而导致了高校管理工作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虽有较大的自由空间,但在许多关键问题上,仍缺乏诉求表达的机会,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网络舆情问题发生后,部分高校主流媒体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不尊重大学生网民的平等主体地位,简单地采取“封堵”或冷处理方式,或事后发布信息补救,抑制其舆情表达,扮演的是“控制者”而非“引导者”角色,结果往往收效甚微。

 

三、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处置的对策

 

1.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

 

网络社会是一个更趋于自律型的社会,因而道德在维持网络秩序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在网络社会里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培养基本的道德意识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自我的道德修养。加强社会责任意识与社会道德修养。加强道德修养是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的客观要求,学校应当开设相关课程,有目的性地引导大学生增强道德情感,提升道德素质。引导学生对各种网络言论学会辩证分析,多从建设性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要精心打造好校园思想政治工作主题网站,构筑网络精神阵地,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净化网络环境。

 

2.积极做好大学生的情绪疏导和转化工作

 

网络舆情问题都是在不良情绪积聚的情况下经突发事件的刺激而促发的,因此必须重视情绪的转化及疏导工作,使大学生的不良情绪有宣泄场所并得到及时释放。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抗挫折和情绪转化等心理适应能力。建立宽松的道德生活环境,建立有效的人性化的学生生活管理制度和道德评价体系,尊重学生需求,解决实际困难,加强交流沟通,为大学生个人权利的表达和实现提供空间。

 

3.建立有效的网络舆情分析监控系统

 

在虚拟环境中发生的危机最适合在相同的环境里解决,即以网络对付网络危机。因此,要实施有效的管理,必须根据校园网络舆情传播发展的特点,构建一个完善的校园网络舆情分析监控系统。高校舆情获取的重点部门是人事、后勤、学生管理等部门。其政策制订、发布、执行,往往是民意集聚的焦点,这些部门的相关政策及做法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较多,极易引起群众的思想波动和不满情绪,很容易制造和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应当成为舆情预警的重点。在这些机构部门建立舆情预警机制,逐步建立一些具有辅助功能的舆情渠道,培养一批专、兼职舆情信息员,从而保证在机构内部舆情信息的畅通上报。

 

本文转载自:陕西教育  作者:长安大学 李影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