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该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舆情风险
发布时间:2015-01-05


新媒体与大数据传播时代下的金融业,舆论引导与舆情处置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传统媒体时代金融业舆情,基本上是对政策动向、利率变动、业务突破、项目合作等方面的正面或中性舆论的传播。而随着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金融业务个人化、网络化、跨业化发展迅猛,媒体传播网格化、碎片化,其传播途径、传播速度都已经今非昔比。特别是负面信息的快速传播发酵引发舆情风险,直接对金融业吸纳资金造成或大或小的冲击。尤其是当前P2P行业,负面报道及言论,直接损害行业形象口碑,不利行业整体发展。因此,互联网金融时代,如何应对金融舆情风险,也是各大金融企业机构需要面对的问题。

 

银行业金融舆情风险应对

 

以银行业为例,乐思舆情监测中心整理了网上关于银行业应对互联网金融舆情风险的五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  提高正面宣传的影响力

 

首先,必须摈弃传统的“宏大、榜样、运动式、口号式”宣传模式,引入政治修辞学,在赢得民众认同的同时维系权力的合法性。完整的政治修辞包括六个要素,即主体、情景、受众、主题、论证及其效果。也就是谁说,为什么说,对谁说,说什么、怎么说以及效果怎样。

其次,企业形象的宣传要引入国际话语语境的新范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飞入寻常百姓家、打造情感链接,而非高大全式刻板描述。

 

(二)  善于利用新媒体进行舆论引导

 

新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毋庸置疑,政务微博、官方网站、客户应用端成为一个公众机构的必由之路。从战略角度规划新媒体的运用,重点是要从源头入手,打铁还需自身硬。不断优化企业形象,避免零度下传播。在形成价值统摄的总体方向下,善于倾听和对话。

 

(三)  信息公开与传播技巧

 

银行业信息公开的缺点在于公开信息会成为舆情话题和容易被竞争对手作为策略分析依据。优点在于保障公众知情权,消除公众误解、加强信息交流,利用民意反馈、抑制非正常渠道信息,遏制网络谣言、为舆情风险处置做铺垫。

 

银行业信息公开要做到信息发布常规化,消除与公众的信息鸿沟;要建立多媒体平台协调合作传播机制;要善用意见领袖提高信息传播效率;要制定信息泄漏惩罚制度,保留申诉权力。

 

(四)  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与风险疏导

 

任何媒体都具有两面性,一面是向公众传播负面信息,将组织或企业推向险境,另一面,媒体也是危机的减压阀,通过舆论引导化解公众情绪而使事态平息。

 

银行机构在应对突发事件中,与媒体的应对原则是:先发制人,争取话语权和态度的主动性;息事宁人,对突发事件综合评估,控制传播范围;公开,信息的公开会疏导舆情风险走向,封闭信息、台下操作会导致信息被不可控制的猜测;坦诚,大众对于当事者对事件的态度关注有时高于事件本身。不与媒体对抗,显而易见,对抗本身就将自己与媒体与公众置于对立面。统一口径,信息的多头传播会使得事件走向复杂化。留有余地,弹性应对,动态处置;分级别运用媒体,澄清辟谣类消息要选择权威媒体。需即刻广而告之的消息,选择电视、广播、短信等多类型媒体同时推送。随时跟进消除网上质疑消息,选择一家合作媒体连续发布。可能的实时报道证据,选择第三方权威媒体。拓展对有一定受众的自媒体,选择运用中级V认证群体。

 

(五)  银行机构内部改革

 

新媒体时代下的银行业机构在信息传播,舆情处置这一系统、长期工作中要适应新的舆论环境和传播环境。一是建立专业的公关团队。挑选适合的新闻人才,具有新闻敏感性,与媒体人沟通顺畅。二是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机构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能够统一协调机构的信息通道,信息发布的一致性能够有效避免信息语言不一致而导致的二次危机。三是梳理机构内部舆情风险点,危机事故少发低法。机构本身要针对自身体检,梳理掌握自身引发舆情风险的风险点,从而有效预防或遏制危机事故的发生。毕竟,一旦出现了极端恶性事件,媒体处于舆论监督本能,与机构关系再好也不能相帮。

 

本文源自互联网公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