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思舆情监测专题:网络舆情的研判方法

从具体操作的层面来看,在形成较为完善的网络舆情研判机制下,掌握网络舆情研判的方式方法一,对于提高网络舆情研判的工作效能尤为重要。目前,尚未对网络舆情研判形成标准化的操作模式及其规范,就各地各部门所采用的常规性方法而言,主要包括了人海浏览法、关键词搜索法、多文档精选法、模板因子法、网络实·验法和案例库比对法等。

一、人海浏览法   

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人海浏览法是指通过对各网站网页的人工查阅而了解网上舆情的方法。由于这种查阅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特别是在面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情况下,也需要调动海量的人力资源去实现查阅任务,故称之为人海浏览法。这种方法具有信息查阅精准、内容反映周详、舆情可靠性强和报告集成较慢、人力投入巨大、容易存在遗漏等特点。前三个特点是人海浏览法的优势所在,而后三个特点则反映出该法的不足和缺陷。   

信息查阅精准是人海浏览法无可替代的优势。无论使用何种计算机技术系统,都无法完全替代人工查阅的功能。因为查阅者本身是具有一定认识分析、价值判断和思维加工能力的人,查阅本身并不是简单的机械劳动,而是一种认知活动和智力劳动。目前,数字技术所解决的信息加工只是依据数理逻辑、形式逻辑而展开,对于辩证逻辑和社会系统的非线性复杂关系,尚不能做到客观、准确的信息加工,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模拟。所以,由机器系统对相关网上舆情信息加以搜索、归类和提取,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误差性。

人工查阅尽管会因查阅人的素质和水平而导致杳阅效果上的差异,但经过系统训练的查阅者基本上可以保证其查阅  信息的水平。最好利用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进行监测。 对网站网页的人工直接查阅是网络舆情研判的最基本方法,它在有效识别目标信息,为舆情分析提供基础数据的同时,也通过人的判断直接将一些干扰信息和错误信息加以排除。因而,人工查阅网上舆情信息的质量是非常高的。     

人工查阅网上舆情信息的内容反映较为周详。通过人工查阅网站网页,可以较为细致、周详地反映网上舆情的真实状态,包括话语表达、情绪表达、共鸣强度、响应人群等。而这些综合性的信息内容往往是不能由机器系统加以显现的。机器系统的信息采集只能针对其目标设定的选项进行统计,而对于网民充满个性化的舆论表达很难做到细致和全面的反映。以人工浏览的方式对网上舆情直接查阅,可以较好地把握网民针对某一舆论主题的参与动机、意见表达和情绪激烈程度,进而不只是在参与人群意见数量上反映网络舆情的态势,而且可以将所有网络舆情的要素加以收集和反映。当然,对网络舆情要素的把握也与查阅人的理论和实践素养有关,通过提高查阅者的能力,可以使其对网上舆情的要素把握更加全面,重点更加突出,达到更高的查阅质量。   

以人工查阅的方法获得的舆情可靠性强。人工浏览查阅网站网页是对网页信息的逐一阅读,将所设定的目标信息加以捕获,并对其呈现方式、参与人群、言辞激烈程度等同时纳入信息收集范围,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这种可靠性可以排除机器系统信息分析对于文本、图像判断的不准确性。特别是对于以字符等组合方式表达的信息,以及新出现的网络语言等都可以直接加以把握,并可以剔除一些似是而非的扰动性信息。同时,在线查阅是一种实时查阅,可以看到相关舆情所呈现的最新情况,而机器系一统定时对各目标网站的信息抓取并在筛选后予以呈现,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时间差值。

由于网络信息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特别是在舆情甄别上往往要从网站网页的第一手信息资料加以判断,因而人工查阅在网络舆情研判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任何时候都需要来自网页的第一手舆情信息。再有从传播效果上看,同样信息在同一网页或不同网页的具体呈现方式,其自身的传播效果和对网民舆论的动员性实际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对网页信息的直接查阅有助于减少机器系统加工带来的偏差。   

人工查阅所集成的舆情报告较慢。由于人海浏览法不可能借助于一个人或少数人的能力去实现,特别是对于有时效性的舆情报告而言,需要综合大量网站网页的信息才能实现。将众多浏览者或查阅者提供的信息加以综合需要较长的时间,因而以这种方法形成舆情报告的速度比较慢,往往不能符合政府对网络舆情及时性报告的要求。同时,由于是不同的人负责信息采集和初加工,必定存在个体在网络舆情信息识别和处理上的差异。在形成舆情报告的过程中,需要最后负责综合的专业人员加以把关和校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耗费了时间,降低了人工查阅舆情报告的时效性。当然,在舆情分析的研判上,准确、全面、可靠性的要求与时效性的要求往往不可兼得,只能根据现实情况和条件,结合目标诉求进行统筹。乐思网络舆情系统包含全网监测与重点网站定点监测,相当于在网络海洋中布下了大量的信息钩子,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负面信息。   

人工浏览方法所需的人力投入大。人工查阅网上信息能力是有限的,即使经过系统训练的专业人员,其信息认知速度也有一个极限。这就使得个人在单位时间内对网站网页的人工查阅量是非常有限的。要发挥浏览对舆情信息的收集和研判的功能,必须组织和动员大量的人力参与进来,获取一定数量的网上舆情信息的人工成本就非常高。这对于一般性的网络信息监测机构而言,往往很难达到人工查阅所需的人员数量要求。在现实条件下,单纯依靠人工查阅的方式是很难完成政府机构对网络信息和舆情收集需求的,既需要辅之以机器系统的信息收集,也需要开辟多方信源渠道汇集信息。   

人工浏览法也存在着容易遗漏的不足。由于人工查阅能力相对于网络巨量信息的局限,对于网站网页选择必然也存在着局限性,不可能将所有的网页都打开浏览,就会使一些有价值的网络舆情信息被遗漏。当然,根据经验积累和网络舆情的地域性聚集、选择性传播的特点,人们可以在重点网站网页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查阅,但网络舆情及危机事件变化的复杂性和不重复性,往往使得具体舆情  的信息传播路径每次都发生一些新变化。因此,以选择方式进行的  浏览和查阅必定存在一定的遗漏。此外,还有因人员素质本身及个  人疏忽造成的信息遗漏,都使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      乐思认为网络舆情的应对方式应基于能第一时间获取负面信息,这点需要其舆情软件系统的支撑。

那么,如何针对人海浏览法特点加以有效运用,扬其长、克其  短,使之在网络舆情研判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可以从网站的  传播效果、舆情的发展阶段和信源组织程度,以及与技术系统的配合上统筹加以运用。   

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首先,根据不同网站在受众传播效果上的不同,选择重点门户网站、新闻网站、大型社交网站和热门论坛等作为浏览对象,及时发现存在于这些传播影响大的网页上的舆情信息。因为这些网站网页上的信息网民点击量大、传播速度快、舆论影响大,在网络舆情发展中起着其他网站网页所不具有的传播效果和舆论动员作用。所以,将有限的人工查阅能力用于重点目标网站网页的查阅,可以及时了解哪些舆情信息进入了快速传播通道和舆论热议阶段,以便及时形成舆情报告。

其次,在目标舆情所涉及的传播面不是太大,以及在舆情信息发现的初始阶段和舆论生成的早期,对于锁定的有限网页可用查阅的方式予以跟踪,了解其动态变化。由于涉及的查阅对象有限,且舆论议题的敏感和重要,用人工浏览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把握其动态演进过程。再者,如果将舆情信息来源的渠道充分拓宽和放大,以信息员的方式对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加以补充,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信息员队伍中运用浏览查阅的方式向专门机构提供其所发现的有价值的舆情信息。此外,人工查阅可以与机器系统的自动搜索等功能相互配合,一方面对于机器系统提供的网络舆情所涉及的网页空间有重点地查阅,加强直接感知,提高研判准确度和可信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关键词搜索与网页查阅有机结合,在搜索结果中进行重点查阅。  

 二 、关键词搜索法   

关键词搜索法是指根据目标舆情信息的话语特征,选择核心词语设为关键词,借助网络搜索引擎,通过人工或机器系统,进行舆情信息搜集的方法。这种方法比人工浏览法的效率高,能够将相关目标舆情信息及时地从网站网页上获取,并呈现出来。关键词搜索法具有目标明确、检索效率高、收集范围广等优点,但是其搜索质量与所使用的搜索引擎工具的水平和设置密切相关,特别是借助机器系统按关键词的舆情信息,往往缺乏灵活识别、变通集成的人工优势,常使一些有价值的舆情信息不能得到及时反映。

关键词搜索法的舆情信息目标非常明确。这种方法将舆情信息中的敏感话语作为核心,事先结合实际需要通过列举的方式一一列出,然后逐一在搜索引擎上检索。它是就含有关键词网络信息的大搜集,是人工浏览无法实现的,只能通过谷歌、百度等大型搜索引擎及其网络服务实现。通过搜索含有关键词的网络信息,直接将某一类可能诱发或已经诱发网络舆情的信息从网上提取出来,与关键词无关的其他舆情信息则一概不予理会。因而,关键词搜索的舆情监测效率比较高,但只能围绕关键词展开,其触及的舆情信息范围上就受到关键词设置的限制。   

关键词搜索法的舆情信息检索效率很高。无论是人工使用搜索引擎进行关键词检索,还是通过一定的编程以机器系统加以检索,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含有关键词的目标舆情信息从巨量的网络信息中提取出来,其工作效率是非常高的。最好利用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进行监测。 目前,商业网站的搜索引擎的功能十分强大,没有必要自己再去另搞一套搜索系统。所谓机器系统的搜索编程,也只是在搜索目标、范围、呈现方式上对通过商业搜索引擎获得的目标信息的再加工,替代一部分人工劳动。当然,面对巨量的网络信息,以编程方式对搜索资源加以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同时在所涉及的网站网页范围内,对含有关键词的信息进行查询、访问,并一一提取出来,加以归类、排列、统计。这种应用程序还可以将相关含有关键词信息的点击和浏览情况一并反映出来,大大提高了人工的统计与分析效率。  应用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关键词搜索就可以完全自动化。

关键词搜索法可以设定较为广泛的查询范围。与人工浏览法相比,关键词搜索就含有关键词的目标信息的网络查询范围要广泛得多,因为它是通过搜索引擎工具实现的高速度机器运算。目  前,商业搜索引擎的目标网站数量十分巨大,完全能够满足相关信  息检索的需要。根据网络舆情信息传播影响的特点和规律,一些  专业机构往往将搜索关键词信息的目标网站网页缩小范围,有的  是10。家网站,有的是200家网站,甚至有的仅对舆情信息传播起  关键作用的50家网站进行信息检索。这反映出网络舆情传播与一  般信息传播的不同之处,只有那些能够引起众人参与意见的信息,  才能构成网络舆论。而网民参与的情况与信息本身的性质和所存在的网站网页点击量、人流量、网站聚集的人群社会结构等密切相关。将搜索的目标网站网页数量加以控制,可以更为有效地提取有价值的舆情信息。  

 应当看到,关键词搜索法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舆情信息识别障碍。关键词搜索对于计算机系统而言是一个相对简单的逻辑程序,就是通过比对方式将含有与关键词一致的字符信息提取出来。但从语义的角度分析,关键词内涵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字符形式予以表达。简单地说,不同语言的关键词含义就很多,即便仅从中文的角度看,汉语拼音、同音字、特殊的指代用法,以及在汉字中间插入不同符号等,都不影响对关键词内涵的表达与认知。这对于机器系统识别来说,就是一个比较难于处理的问题。尽管在搜索的关键词设定上,可以做一些变通的改造,但都会成倍地增加其运行负担,降低搜索效能。特别是人们不能穷尽关键词内涵的表达方式,机器搜索就会客观地存在漏网之鱼。这种在语义和表达形式组合的复杂性,给机器识别带来了障碍。这同时也是不能放弃使用人工浏览法的技术原因之所在。  

 此外,关键词搜索法对搜索引擎也存在着依赖性。关键词搜索法只能通过网络搜索工具来实现,其搜索质量完全取决于搜索引擎工具的运行能力和检索水平。尽管目前商业搜索网站的功能十分强大,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因素。比如,随着网上信息的进一步累积和增大,含有关键词信息的目标对象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多,但在其检索结果的呈现上是有先后顺序的。这种呈现顺序往往因商业网站的利益需要而被控制,甚至所控制的不仅仅是呈现方式,还包括是否反映搜索目标信息本身。这就使关键词搜索在依赖搜索工具的同时,为这一工具本身所控制和左右,直接影响到搜索的质量。对此,人们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机器系统对工作效能的提升作用;另一方面,也要防范和弥补由机器系统带来的一些缺陷和不足。   

网络舆情研判中,如何使用好关键词搜索法,使其既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又保证自身的不足得到弥补,是我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从目前一些专业机构常用的操作上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人工搜索与机器系统编程搜索相结合。根据目标舆情信息的诉求,可以通过一定的应用编程,让机器主动将关键词信息自动搜索和排列出来,作为舆情研判的基础性资料。同时,有选择地将主要舆情信息加以人工搜索,进一步印证和发现有价值的舆情信息,弥补机器应用程序识别和排列上的不足。   

二是将关键词搜索与人工浏览相结合。关键词搜索解决了目标网站网页舆情信息查询数量上和范围上的问题,而人工浏览则解决了舆情信息内涵多样化灵活识别和智慧研判间题,两者各有所长,皆有所短,可以在使用过程中相互配合。既可将浏览发现的舆情以关键词方式进一步搜索,以扩大其搜集范围;也可以将搜索发现的舆情信息网页逐一进行浏览,对具体的舆情要素进行进一步的识别和分析。   

三是结合网络舆情预判,运用多种关键词组合进行搜索。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有着其内在规律,一方面与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热点问题相关,另一方面与已经发生的舆情主题存在关联。因此,可以将网络舆情预判及预测的相关主题,通过合理的关键词组合设定,在网上进行搜索,以提高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及时、准确的发现和采集。这就使常态下无特定主题的关键词搜索,变成含有一定主题的关键词搜索,进一步缩小了搜索范围,提高了舆情信息发现和跟踪的针对性。当然,这种关键词组合的设置水平将直接影响搜索质量,其组合设定一定要合理恰当,否则就无法达到舆情  信息研判的目的。     

四是在运用搜索法跟踪网络舆情时,要注意新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关键词及其组合的设置,以适应新的舆情信息的话语特点。随着网络舆情的变化发展,其内容指向可能会发生转变或得到进  一步丰富和拓展。因而,舆情信息所包含的关键词内容也会发生  变化。只有及时调整关键词设置,才能更好地跟踪舆情发展的动态,做好相关分析和研判。

总之,我们在网络舆情研判中要发挥关键词搜索这一方法的优势和作用,充分提高研判效能;同时,将关键词搜索法与其他方  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科学、灵活、高效的网络舆情研判的方  法体系。                    

三、多文档精选法     

多文档精选法是在网络舆情研判中通过对涉及目标舆情信息的文档摘要,反映舆情内容本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最初在舆情报告中为了说明舆情内容的原真性而使用,后来逐渐成为网络舆情研判中的一种独立性方法。对网络舆情信息的文档选择和摘要可以通过人工去实现,也可以通过开发的应用程序由机器系统辅助实现。目前,在开发的网络舆情分析应用系统中普遍含有自动文档摘要功能。   

多文档精选法可以为舆情信息内容的具体研判提供基础性资料,具有反映直接、指向度高、逻辑关系明确等特点,但由于其在文档摘要过程中的取舍标准不一,特别是机器自动摘要系统的固化模式,也会使得摘要反映的内容客观上出现偏差,造成一些有价值的内容被忽视,或不具代表性的内容被重点提取等不足。   

多文档精选法对舆情内容的反映直接。与目标舆情信息相关的多文档摘要,可以原汁原味地将网民的舆论表达反映出来,而不是经过概括之后的加工语言予以表现,这对于网络舆情研判中社会心理和网民情绪的把握至关重要。最好利用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进行监测。 文档摘要将舆情信息的核心内容加以直接摘录,使研判者在阅读过程中更能够感受到话语的冲击力和思想力,进而加深对舆论内容本质的理解。当然,文档摘要必须精炼,不能大段大段地抄录,否则就会造成阅读和研判时间过长。在具体操作中,可以根据需要做成长度不同的摘要版本,以使用于不同目的和时效的研判中。   

多文档精选使得舆情内容的指向度更高。文档摘要所反映的是舆情内容中最为重要和突出的意见,其立场、态度、观点等指向鲜明。即使是不同意见的表达,也能够通过原文摘要发现其核心价值方向所在。这就使得多文档精选法更能够真切地反映舆论的意见指向及其比例构成,使研判者能够初步分析舆论方向。   

多文档摘要所表达的舆情内容的逻辑关系明确。多文档摘要内容必须将舆论意见的内在逻辑通过原文抄录反映出来,使摘要涵义完整。实质上,多文档精选本身就是对舆论意见的逻辑梳理过程,可以直接作为舆情报告的逻辑支撑,分析舆论参与者内在的利益诉求和表达诉求。   

应当看到,多文档精选的取舍标准把握的难度较大。载有目标舆情信息的文档可能存在于新闻、专题、评论、论坛、主帖、回帖、博客、播客、贴吧等各种形式的网络空间上,从其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能够反映舆情价值核心的文档本身就存在着一定难度,需要有经验的研判人员去筛选和提取。特别是当网络舆情呈蔓延态势时,以各种形式发出的文档数量会成倍增加,客观上单靠人力作用难以在短时间内予以全面查阅并摘录。目前,一些研究机构已经开发出具有自动采集和摘要功能的应用程序系统,对各类主题和各种倾向性意见进行分别自动摘要,但其摘要质量仍偏低,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网络舆情。这就需要以人工摘录的方式加以补充,以提高舆情信息内容的文档摘录水平,进一步为舆情研判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网络舆情研判的总体上看,多文档精选法仍然属于前期的收集研判资料的工作方法,它与人海浏览法、关键词搜索法共同构成了网络舆情研判的基础资料收集的方法体系,三者在具体运用上往往是交叉使用,以发挥各自方法的优势,弥补单一方法的不  足。就文档摘要而言,如果人手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应以人工摘要  为主,机器系统摘要为辅,或应用程序的自动摘要加以人工复查,  以提高多文档摘要的质量。文档摘要在舆论发生的初期处理起来较为容易,因为目标文档较少,且观点、意见也较为集中。但到了舆论发展中后期,随着网络舆情信息目标文档数量的成倍扩张,多文档摘要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可以采取分时段将新产生的舆情文档内容加以摘要,与此前的文档摘要形成系列摘要的方式,共同作为舆情研判的基础资料。                       

四、模板因子法   

模板因子法是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历史分析,依据其发生发展规律,建立相应的网络舆情形势模板,并提取其相关作用因子作为网络舆情研判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方法与前述三种方法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它是一种通过建模的范式对网络舆情进行研判的智能分析手段,既可以以人工的方式完成,也可以转化为相应的机器程序进行人工智能模拟,进而提高网络舆情分析效率。模板因子法所提供的理论研究模型尚未形成,相关研究机构和专业工作部门将其列为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但它们各自建立的模板及其因子不尽相同,由此所设计的相关应用程序也不尽一致。同时,相关研究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舆情事件,以及发生在不同地区的同一类事件,其舆情发展模板和相应的舆情因子构成都存在着明显差异,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研究。这也反映出舆情发展自身的复杂多变性、类别和地区的差异性,以及个性化和不完全重复性等。从总体上看,对于网络舆情的模板因子分析方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概括。   

首先,构建舆情因子与网络舆情发展态势的关系,针对因子变化进行趋势判断。从构成舆情的因子上分类主要可以分为内容因子、主体因子、客体因子、表达因子、干预因子、效应因子六大类。   

其一,内容因子是指网络舆情信息内容上的敏感性、热点性、利益性、冲突性、戏剧性等,含有这些内容的舆情信息传播速度快,共鸣效应强,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爆发之势。简单地讲,所谓敏感性就是“让说不让说”的间题,不让说的内容就会变得敏感;所谓热点性就是“爱说不爱说”的间题,大家爱说的内容就容易成为热点;所谓利益性就是“想说不想说”的问题,想说的内容背后一定有利益诉求的支撑;所谓冲突性就是“乱说不乱说”的问题,大家乱说必然导致冲突;所谓戏剧性就是“胡说不胡说”的问题,越是没有依据的胡说,其戏剧效果就越明显,同时也大大激发了人们的娱乐心态。   

其二,主体因子主要是指网络舆情参与的主体结构、舆论话题对象的责任主体属性,以及舆论场中作为主体的媒体组织的参与性能、及其意见指向。通常网络舆论参与者以年轻网民为主,如果有意见领袖、专家、名人、明星等参与其中,其关注度必然提高。同时,舆论话题主体是否主动参与以及参与恰当与否,也能够对网络舆情走势产生直接影响。如果话题主体参与得当,则可消解舆论热点或转危为机;而参与不当则会使舆论进一步升温或加重危机。此外,作为舆论主体的媒体机构的参与情况也对舆情走势产生直接影响。因为媒体不仅是作为传播渠道和信息载体,而且其自身组织也是一个利益主体,可以凭借其权威话语权和传播影响力参与到网络舆论中来,影响网络舆情的走势和变化。   

其三,客体因子主要是指网络舆情传播的受众结构。不同网站网页的传播受众是有差异的,既有数量上的差异,也有受众结构上的差异。因此,存在于不同网络空间的舆情信息的阅读者是不同的,其所引发的舆论参与者也会不同。通常,处于门户网站或热点论坛中的信息所获得的受众阅读量要大,引发的舆论参与也会多;同时,处于一些特定权威网站网页的信息受众层次要高,其意见参与所产生的影响较大。网络舆情信息对不同的人施加传播影响,可以带来不同的舆论参与效果,对整个网络舆情发展的走向至关重要。   

其四,表达因子是指网民参与网络舆论或媒体描述及报道网络舆情的方式。一般来说,话语尖锐、情绪激烈、图文并茂,以及有视频现场和直接反映参与热情的舆论议题表达方式,更加引人注目,能够更有效地发动群众参与议题讨论,实现网络舆情的加速升温。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多媒体手段表达舆论主题越来越多。图片和视频的传播效果及感染力远远高于文字,人们在网上越来越多地点击视频。应当说,视频表达作为网络舆情的重要因子对舆论走向起着直接的影响。   

其五,干预因子是指网络舆情发展过程中,通过有组织地介入舆论,对网络舆情走势产生的影响。从干预主体上看,主要是以网络推手为代表性的民间干预,以媒体炒作为代表性的媒体干预,以政府评论为代表性的政府干预。从干预方向来看,主要是升温和降温两类。一般情况下,民间干预和媒体干预总体上是推动舆情升温,以制造舆论热点和卖点;政府干预主要是使舆情降温,以平息舆论冲突和热点,引导其向理性回归。   

其六,效应因子是指对网络舆情实现干预或施加影响后所呈现的效果,即对各种干预效果的舆情反应。通常,可以将效应因子分为正向作用与负向作用两大类。所谓正效应就是干预效果与干预目标诉求相一致;而负效应则是干预效果与干预目标诉求不一致,甚至相反。当然,还有一种所谓零效应,即干预措施没有带来干预效果。但这种情形在网络舆论干预中不适用,因为只要在干预过程中有组织地舆论加入,就必然对舆论场产生或大或小、或正或反的影响,而不存在零效应。如果舆论干预的效应因子为正,则说明网络舆情朝着可引导、可调节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效应因子为负,则表明网络舆情的引导与调节失效或反效。

以上六个方面分析了六类网络舆情因子对整个网络舆情走势的影响,它们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相应议题或事件的网络舆论舆情的基本模板。这种模板可以通过计算机应用程序对网络舆情进行自动分析,为研判工作提供基础性意见和判断。    

其次,构建网络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时根据某一因子的变化,预测其他因子可能出现的变化。网络舆情各因子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内容因子、主体因子、客体因子、表达因子、干预因子和效应因子六大类中,不同因子之间有时是正相关关系,有时是负相关关系。各种因子在发生正相关或负相关作用的同时,形成网络舆论共振或减振效应,是我们在研判网络舆情过程中需要把握的重点。   

通常情况下,内容因子往往与主体因子有着天然的联系,特别是主体特定的社会属性与不同内容相结合所产生的舆论传播效果是不同的。同一内容如果与不同属性的社会主体相结合,可能引发非常关注、重点关注、一般关注、不予关注等程度不一的情况。比如,社会成员之间发生一般性的肢体冲突事件,如果双方身份均为普通社会成员,其舆论关注度几乎为零。因为此类事件司空见惯,人们的认知和情绪反应则习以为常。但如果肢体冲突中有一方或双方是政府官员、明星、企业家、警察等社会属性特殊的人群,其舆论关注度就会提高,有时甚至会引发舆论热点,成为网络舆论高度关注的事件。深圳海事局官员林嘉祥“狠襄门”事件,就是因林的官员身份而倍受舆论关注。   

主体因子往往又决定了客体因子。人们对网络舆论的关注常常是与自身的社会身份、利益诉求和认识水平相联系的,具有同类社会属性或身份的人群相互关注度较高。当客体因子与主体因子的社会属性一致时,其舆论共振就较为强烈,反之则相对较弱。而客体因子也与表达因子关联密切。具有相同表达习惯和方式的人们容易聚集在一起,产生舆论共鸣,使客体因子能够在不同的网络空间里形成集聚,并呈现较为稳定的表达习惯。他们对于表达习惯一致的舆论意见的接受度相对较高,而对表达习惯不一致的舆论意见则容易引起排斥和反感。当然,表达因子总体上可以起到丰富内容因子、突出主体因子的作用。实质上,一定的表达方式也与内容因子本身一样,共同构成内容的一部分。正如传播理论所深刻揭示的“媒体即信息”,表达对内容的丰富和强化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人们对于视频喜爱和依赖。

 此外,干预因子与效应因子本身就存在着因果关系。对网络舆情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必定会在效应因子上有所反应和体现。   

再者,构建网络舆情因子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级研判。从量变到质变是网络舆情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对于各因子的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则要通过建立一定的经验数据关系,才能准确把握。就目前舆情发展研究来看,大多采用舆情指数的方式来描述网络舆情的量变特征。除了总体上的关注度指数外,还可以建立若干细化指标。比如,IRI舆情指数体系、人民网和央视网舆情指数体系、GOT全球舆情研判与预警体系等。它们都是通过建立网络舆情因子量变模型来对相关舆论主题或事件的发展阶段、走势、影响等加以研判。     

但是,网络舆情的因变量较多且关系复杂,并受舆论大环境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网络舆情的偶发性较强,这给构建其网络因子的量变与质变的理论模型带来较大难度。鉴于此,研判网络舆情因子变化,往往是通过建立经验模型用于描述,并通过不断增加新的案例资料加以丰富和完善。   

总之,模板因子法的理论化色彩较重,体现了人们对网络舆情研判的科学认识。但客观舆情变化的复杂性不能简单化地用模式化认知框架加以穷尽,常常会出现许多特例。不过,在常态下的舆情变化是可以通过模板因子法得到很好的解释和说明。应当看到,人们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和认识还将随着实践内容的丰富而不断深化。因而,模板因子法也是一个开放式的、需要不断完善的方法系统。                     

五、网络实验法   

网络舆情危机处理--用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网络实验法是将网络舆情事件通过模拟的网络环境进行实验,进而分析其变化发展的情况。准确地讲,网络实验法是一种研究性的方法,多用于教学、科研机构对某一预设的舆情主题的研究,但也可以作为现实舆情研判的一个重要补充,应用于对当下网络舆情的分析和研判。   

网络实验法从参加实验的网民群体划分,可以分为开放式网络实验和封闭式网络实验。所谓开放式网络实验就是面向所有网民在互联网上对某一议题进行舆论研究,它同时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真实舆情,只不过其发起者是研究机构。而封闭式网络实验则是在特定局域网上开展,参与的网民仅限于局域网的可控用户,它并非在网络空间上的真实存在的舆情,而是一种特定实验环境下的舆论模拟。   

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网络实验关键是把握好议题内容,最好能与现实社会网络舆情的热点议题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就会由实验议题引发现实社会中网络舆情的热点。一般情况下,开放式网络实验法研究重点是网络干预的方式方法及其有效性评价。在开放的网络上,实验一旦开始,人们是无法完全控制其发展走向的,只能通过网络干预去实现舆论引导。实验可以调动各种社会阶层的网民参与其中,观察其意见、反应和传播影响;对某一类舆情议题进行总结归类,得出一般性的发展模式和干预机制,进而为非实验环境下的网络舆情研判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在封闭的局域网所开展的舆情实验,可以就任何舆论议题进行模拟研究,其研究的相似度和可靠性取决于局域网的用户,即参与网络实验的网民群体的数量和质量。封闭的网络舆论实验完全是在一种可控的实验环境下开展的,参加的网民均为实验人员,其数量必定是非常有限的。通常,可以根据实验框架,将参与者的意见以一定的倍率放大,以实现与客观现实网络环境相似的舆论参与量。当然这种放大不一定很准确,有时可能还会存在比较大的偏差,但这种方法能够显示与开放式网络舆情的相似情形,其放大比率也可以根据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不断调整,力求科学、合理。封闭式的网络舆情实验无疑有着局限性,因为它所处的网络环境并非真实的网络环境,所以依据其实验结果所得出的结论并非完全可靠,只能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研判参考。   

虽然网络实验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对于研究复杂事物和敏感问题的网络舆情能够起到积极作用,避免在缺乏经验分析的情况下,盲目地予以主观研判。同时,这种方法对于深化网络舆情发展规律的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可以探索或印证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各要素间的本质联系,进而提高人们对于网络舆情认知和研判的总体水平。

六、案例库比对法   

案例库比对法是指将已经发生的网络舆情案例加以分类,建立档案库,并提取其主要特征作为比对因子,与目前发生的网络舆J清对照,进行舆情研判的方法。这种研判方法属于一种经验方法,实质上是以过去发生的网络舆情案例作为一种研判的参照系,对当下发生的现实舆情进行研判。案例库比对法的优点在于其分析逻辑比较可靠,并有大量的经验数据可供借鉴;缺点是缺乏对外部舆论环境和网络运行环境变化的反映,不能建立起随外部环境变化的研判参照系。当然,任何舆情事件都不可能完全重复,但在处于社会转型期和技术创新和革命的时代,外部条件的变化周期比较短,对网络舆情的影响作用更为明显。   

案例库比对法的基础是一个相对完备且不断完善的网络舆情案例库。建立这种案例库需要由专业的团队根据统一的案例模式去构建,且案例数量越多、类型越全面,对舆情研判所发挥的作用越大。同时,在建库的基础上,还要将案例比对特征—类型,通过标准化的参数来表达,以便于在比对中通过一定的机器应用程序自动加以实现。在目前开发的网络舆情研判系统中,也有一些通过案例库的方式来对所搜集的网络舆情信息和事件予以比对,但总体上标准不一,质量不高,效果不好。其原因在于前期的基础建库工作没有做到位。同时,对网络舆情分类也不够细化,过于粗糙的归类往往使案例的比对特征因子被简化,或因案例差异性而抵消。因此,建立一定数量的和分类全面的网络舆情案例库,应当作为网络舆情研判的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并非一墩而就。   

考虑到社会条件的发展变化,案例库还可以按发生时间进行纵向分类。比如,以年度为单位的分类,或以重要历史时期的阶段性分类等。将时间纵向分类与内容横向分类同时运用于网络舆情案例库,有助于提高案例比对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也能够直接反映比对过程中的时代差异和社会条件变化,以便于人们在舆情研判中加以认识和修正。此外,还应考虑案例的地域特征,同一时期不同地区发生的同类案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本土舆论场下,其发展路径和舆情走势有时也会存在差异,需要通过加强对地域性的社会文化因子的研究,予以区别对待。

应该说,案例库研究的条件是较为便利的。由于网络信息空间的驻存性特征,凡是在网上发生的有影响的舆情事件,均可在网上快速查询到相关内容,为人们事后研究总结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内容和案例素材。可见,案例库研究的关键不是相关舆情事件信息的收集汇总,而是如何概括和提取案例中的本质的东西,通过科学模型将关键因子以参数形式提取出来,并加以分类组合,构建当前网络舆情研判的参照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舆情案例对比可以由各专业机构共同参与,以提高其构建质量和实效,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研判共享的工作平台。

案例库比对法与模板因子法、网络实验法三者都是基于网络舆情一般规律的把握和研究,对某一网络舆情主题或事件所进行的分析与研判,是网络舆情研判的高级方法。但它们需要以一定的基础信息和资料作为工作平台,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因此,在一个完整的网络舆情研判系统中,人海浏览法、关键词搜索法、多文档精选法等初级方法与高级方法是同时并用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条件,后者是对前者进一步的概括和提升。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网络舆情研判,才能最准确地把握舆情动态及走向,提高政府网络传播决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 作者: 政府网络传播 曹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