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舆情监控

构建高校舆情监控机制是加强高校管理、营造和谐校园的有效保障。将高校危机的"监管"与"疏控"结合起来,形成舆情监控的立体化常态长效机制,是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的现实需要,是提升现代大学校园建设管理水平的时代要求。为此,高校需要系统推进课堂舆情教育与网络舆情教育,协同做好舆情监测与舆情控制工作,实现多中心主体协商参与等多个维度的密切配合,切实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和处置水平。

高校舆情的形成。当前,大学生经常使用的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体的“自媒体”倾向更为突出,大学生上网的“碎片化”程度更高,信息传播更加隐蔽、快捷,网络已经成为高校舆情产生和发展的主阵地。高校网络舆情的初步形成一般经历两个阶段:学生因关注某一事件,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直接诉求利益,这种诉求一开始是零星的、孤立的个体行为;因这一事件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或代表性,更多的学生给予关注,并通过网络展开比较大范围的讨论,逐渐形成了一种或几种有代表性的意见,网络舆情初步形成。在网络舆情初步形成阶段,需要正确判断学生零星的意愿表达能否引发更大范围的讨论,并对引发讨论的缘起事件有一个科学准确的把握。

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当网络舆情初步形成后,围绕初步形成的意见倾向,大学生会通过网络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形成一种或几种比较集中的言论。一般情况下,网络舆情信息的汇聚整合遵循传播学中的“沉默螺旋效应”,即占优势地位的观点会因更多的人赞同而越来越强大;而较为弱势观点的持有者会逐渐失去讨论的机会或放弃讨论,从而变得越来越弱直至最后消亡。因此,在这一阶段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讨论朝着客观、与事实相符的方向发展是网络舆情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培养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引导网络讨论、通过多种渠道发表权威信息是必然选择。

高校舆情的高涨。网络舆情在发展阶段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带有倾向性的意见就会通过网络不断的发酵、扩散,形成舆论导向,这种舆论导向一旦形成,就更加难以控制。如果这种舆论导向集中在学生对学校的不满或其他过激思想时,就很容易诱导他们把不满情绪通过现实行为表达出来,引发过激行动,演变成为群体性事件,给高校日常管理工作带来十分严峻的挑战。需特别指出的是,一旦网络舆情通过大学生的现实行为表现出来,两者极易形成“共振”,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甚至向着更为极端的方向发展。因此,网络舆情一旦和大学生的现实行动结合起来,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引导舆论导向、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形成必要的危机预警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需要深入探讨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时关注、妥善处理网络舆情信息扩散传播的关键节点。建立网络信息员队伍,收集研判舆情信息。做好信息收集与研判工作,是有效监控网络舆情产生、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最基础的工作。学校以宣传部、网络信息管理中心和团委为主体,建立了校—院(系)—班级三级网络信息员队伍,学校层面和院(系)层面的网络信息员主要由宣传部、网络信息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及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组成,重点关注学生使用较多的网络论坛;班级的网络信息员主要由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组成,主要监测学生的微信群、微博等,对于传播速度比较快且具有共性的信息,及时向学院的主管领导或学校宣传部门报告,由宣传部组织人员对此进行研判,并形成初步的处理意见。在这一方面可以运用一下舆情监测软件进行辅助舆情管理工作。这样不仅节省人力物力,最重要的是大大提高舆情监测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