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舆情监测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旅游热不断高涨,特别是每逢节假日,各大景区人满为患,于是各种旅游负面舆情频频爆出,引发一场场旅游舆情危机。旅游业因其行业性质一直以来都是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由于涉及人员面大、人员数量多且过分集中,因此一旦发生负面突发事件就极易引发大面积快发传播发酵,形成网络舆情热点,甚至成为引人注目的公共事件,而旅游部门稍不注意也极易被推倒舆情风口浪尖。因此,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舆情监测方案,以帮助旅游部门快速准确监测网上各类旅游负面舆情,全面了解社会公众关切的旅游相关问题,从而及时采集准确的应对措施,以预防、减少和消除突发旅游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成为旅游部门一项重要工作之一。

面对日益恶劣的旅游舆情环境,作为旅游管理和执法的旅游部门,其舆情监测需求主要表现在及时发现网上传播的涉及旅游的各种负面信息,旅游相关的媒体报道,旅游政策的宣传信息,公众对旅游状况的看法和评论,旅游部门工作人员个人言行报道等内容,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类:

一是旅游资源发展类,即对景区旅游产品、地方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质疑与争论。这类问题往往是景区发展角度进行深层次讨论的。西湖景区关停高档会所、贵州国家森林公园变高尔夫球场、莫高窟售票处关闭等事件属于此类。

二是旅游资源利益分配类,即对景区收入利益分配问题的舆论讨论,政府是否入股、是否与民争利、是否与开发商合谋抢占属于老百姓的旅游资源,成为网络舆论关心的另一个话题。峨眉山暂停接客被指实因村民堵路维权、少林寺追讨5000万门票款等事件即属此类。宗教事务局被撤出旅游联席会议引网民猜测是否预示着寺庙门票将取消。 另外,值得引起重视的是,网络上开始出现“公共资源沦为收费工具”、“高门票将中低收入者拒之门外”,“旅游正成为社会分层的新标尺”等文章,虽然现阶段监测到的文章量不大,但说明门票价格过高的影响正在逐步深化,逐步向社会层次、社会公平等更大的方向靠拢。

三是旅游市场调节类,即景区新政(如门票涨价)的出台,发挥的职能是否正确,决策过程是否科学,舆情处置是否有效得当等相关问题。舆情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的不作为易引发网民质疑。如“扎死蝴蝶装扮仙子”事件。

四是职能管理类,即对景区旅游产品、地方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质疑与争论。这类问题往往是景区发展角度进行深层次讨论的。西湖景区关停高档会所、贵州国家森林公园变高尔夫球场、莫高窟售票处关闭等事件属于此类。

五是服务类,景区服务是否合理规范有特色,景区设施是否安全有保障,导游态度是否违背游客意愿等易引发舆论较高关注,尤其是负面舆情造成的影响更大。如2014年1月初的两起云南景区导游辱骂游客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