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师德频亮“红灯”因对教育投入存欠缺
原标题:媒体称教师师德频亮“红灯”是因对教育投入存欠缺
教育部“亮红灯”能进一步改善师德吗?
教育部日前研究制定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指出,教师有骚扰学生或者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以侮辱、歧视、孤立等方式变相体罚学生,造成学生身心伤害或不听劝阻,组织、要求、诱导学生参加校外有偿补课等10种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相应处分。
针对近年来出现的教师性侵、虐待学生,在招生、考试、教研科研中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等现实案例,教育部制定相关办法,向频频出现的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亮红灯”。其实,有关教师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早已有之,并且一直在不断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红灯”一直都亮着。
然而近年来,“红灯”亮着,“闯红灯”的违章行为却屡见不鲜。要让教师遵守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担当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使命,靠“亮红灯”来规范职业道德行为不是根本性的做法,最重要的是依靠教师“不去闯”。
“不去闯”的一种情况是教师本身有“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意识,促成教师规范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这是当今中国整个教育生态的主要方面;另一种情况则是依靠社会环境,让没有“人类灵魂工程师”意识的教师处在规范的职业道德行为氛围之中,从而进行养成和转化。
教育生态的保护和维持必须依靠前者,同时,后者的情况也不容忽视。
之所以出现一些“闯红灯”的现实案例,是因为一些政府部门对于教育的投入存在欠缺,导致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如在学前教育阶段,不少幼儿园的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这为问题的产生留下隐患。试想:如果学前教育的教师队伍都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要求,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过硬,“失德”行为就不会出现。
这种“不去闯”,主要依靠社会环境。诚然,通过处罚可以起到警示作用,但这毕竟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从国家层面来说,社会环境就是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规范各类教师队伍的选拔和任用标准,让一批又一批教师队伍在上岗前有过专业的教育,这才能从根本上将教师队伍打造成“灵魂工程师”队伍。
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导致教师收入存在差距,这也为诸如“强制学生订购教辅资料、报刊等谋取个人利益”此类违反职业道德行为滋生了土壤。因此,从国家层面来说,这种“不去闯”就需要相关部门发挥职能,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同样,“在招生、考试、考核评价、职务评审、教研科研中弄虚作假、营私舞弊”此类情况,也跟教师待遇有很大关联。
良好的教育生态需要有“人类灵魂工程师”意识的教师来营建,更需要从国家层面做出规范,让有可能“闯红灯”的教师“不去闯”,自觉站在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安全线以内。(记者汪军)
(新华网汪军)
说明:本文内容编辑整理自互联网公开渠道,转载仅作对信息共享之用,本站对本信息之真实性和可靠性以及文章本身的观点不持有认同态度。
政府网络情报信息数据库
政府部门领导人简历
各省历届省委常委名单
全国政府各部门人事变动公告
时政热点资讯信息
最新政府采购信息
最新政府中标信息
最新政策法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