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三个方面
新的网络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公众迎来了“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成为社会舆情的“加速器”和“放大器”,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舆论形态,并以强劲的势头介入我国公共事务。特别是热点、突发、负面事件的曝光,往往容易引起舆情危机的全网席卷之势,破坏正常的社会舆论秩序,干扰正常的公关事务,损害政府部门的公信力,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极其深远。如何正确认识网络舆情,提升自己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强化化解网络舆情危机主动性,是摆在各级政府部门面前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
首先,树立真确的舆情观,认真对待舆论监督
网络舆论监督是网络舆情的一部分,它是继传统媒体监督之后的另一种舆论监督途径,具有公开、及时、自由、主体隐匿、敢说真话和实话等特点。这些特点极大调动了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公务监督的积极性,也在更大程度上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而当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改革带来了民生聚集效应,成为热点、难点、焦点,随时都可能在网络舆论监督的某个环节演变为公共危机。所以这才有了化解突发事件舆情危机,首要的是树立真确的舆情观,认真对待舆论监督。
当今社会,网络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之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以及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也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传播不良舆论的空间。一些事件被曝光之后,很容易成为了全国各大网站的焦点,并且舆情危机持续发酵,事态不断扩大延伸,把一些政府部门推上风口浪尖,使得很多政府部门“谈网色变”。其实,网络舆情并非大家所想一样是“老虎”,它只是民意的一个“放大镜”而已。作为领导干部,不敢面对网络舆情,小则影响个人形象和影响力,大则影响发展大局和社会稳定。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网络舆情更是政府部门体察民情的窗口,可以加以运用,转化为政绩,最终赢得公众的认可和称赞。
对网络舆论监督而言,越来越热的网络舆论监督,使普通百姓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打破了所谓精英阶层对媒体话语权的垄断;公众的意愿和看法可以更真实、充分地表达;网络具有强大的聚合力、良好的交互性,在传播速度上远远超过传统媒体;网络舆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些网络舆论监督的独有优势,要求领导干部迅速转变执政理念,明确肩负的“四大责任”,即占领舆论阵地的责任、把握舆论导向的责任、引导社会热点的责任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责任,学会适应在媒体关注、网络舆论监督下开展工作。同时,网络的特点优势和为官的责任意识,也要求各级干部必须正确对待网络舆情和网络舆论监督。
其实,完善舆情预警机制,做到舆情动态知己知彼
网络是信息收集和发布的快车道,又是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关注网络舆情,需要建立完善的舆情预警机制,对网络舆情动态知己知皮,从而及早发现危机的苗头,及早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有针对性的去投放信息、设置议程、引导舆论,最终化解舆情危机。而网络舆情监测预警体系的建立主要依靠两方面保障:一是人力、资金等物质方面的保障,二是计算机软件系统等技术方面的保障。
就物质保障而言,各地政府相继成立了专门负责网络舆情分析的机构,由专人组成若干小组,24小时不间断对重点网站的舆情、重点论坛进行监控。此外,对网络舆情较集中的如各高校的BBS,通过聘用“网络调研助管”等方式,密切关注学校BBS和校外主要网站动态。通过各层次、各领域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从物质、制度、资金、人力等方面,保证了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日常运作。
就技术保障而言,要做好监测预警网络舆情,少不了及时有效的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研判、信息反馈、信息决策系统。对舆情信息的监测与分析必须要浏览和查找海量的网络信息,包括网络新闻报道、相关评论、网络论坛等,从这些信息中提取与事件相关的舆情信息,然后分析舆情信息的时间与空间分布情况,再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做正确的舆论方向引导。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舆情监测和舆情分析有必要通过与之相匹配的科技手段来进行。
网络舆情预警的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危机的苗头,及早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及早通知各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危机预警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从每天海量的网络言论中敏锐地发现潜在危机的苗头,以及准确判断这种发现与危机可能爆发之间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越大,相关职能部门越有充裕的时间来准备,为下一阶段危机的有效应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最后,发挥网络发言人作用,掌握舆情引导主动权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如何处置舆情危机特别是网络舆情危机,掌握网络舆情主导权,提高引导网络舆情、科学化解舆论危机的能力,已成为衡量当代领导干部工作执行力的重要标志。因而,发挥网络新闻发言人作用,掌握舆情引导主动权在化解舆情危机过程显得尤为重要了。
据乐思舆情监测数据统计,微博和市级及以下论坛是网民作为首发主体的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主要原发地,占到总体舆情事件的37.5%。因此,建立网络发言人机制已是大势所趋。网络发言人与目前已普遍建立的新闻发言人机制所发挥的作用,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建立网络发言人机制要着重发挥好五个方面的作用:一是通过网络发言表达态度观点;二是通过网络发言澄清事实真相;三是通过网络发言引导网上舆论;四是通过网络发言疏导网民情绪;五是通过网络发言主导形象传播。
而作为网络发言人,在应对舆论质问,引导舆情走向的时候,要警惕避免犯低级错误,引发二次次生舆情危机。这就要求网络发言人:一要善待“异见”,对待网络上的怨言、狠话,既要有同网民沟通交流的智慧,又要有善纳各种诉求的胸怀,平静地对待不期而至的“异见”。二要少打官腔,面对广大网民话语间应多一点温情软语,少一点“正在办理中”之类的官腔官调。三要“能说会道”,面对潮水般的舆论负面声音,网络发言人须即时阐释政策信息,少说“正确”的废话,多说实在话、掏心话。四要“及时发声”,舆情危机爆发后,网络发言人要做到“及时发声”,避免某些虚假信息和传言趁虚而入,减少“不明真相”,压制负面传播空间。
在舆情引导上,要摒弃封堵思想,以开放的胸怀、开明的姿态、阳光的心态面对媒体、面对公众,要抢占舆论先机,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给不安的公众吃“定心丸”。针对网上强大的炒作力量,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正面引导力量,邀请一些媒体或“意见领袖”做一些专访或现场报道,增强网上权威声音的力量,影响公众、引导舆情。一句话,在具体应对中要做到主动而不要被动、坦言而不要讳言、交流而不要交恶、回应而不要回击、作为而不要作秀、规范而不要失范。
总之,应对和化解突发事件舆情危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预警和引导机制,形成多部门、多平台、多途径的联动体系。而作为舆情监管部门的领导干部,在工作实践中,要不断认识和适应新媒体带来的网络舆情新特点,要树立正确的舆情观,对待舆情要不偏不倚,既不恐惧也不粗暴,在舆情处置过程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化解舆情危机的新方法、新途径,为以后更加科学、有效的舆情应对、引导、化解提高蓝本。
推荐阅读
政府舆情监测如何实现预警负面、危机公关和反馈民意?
互联网时代 企业如何从网络大数据中挖掘市场新需求
新媒体时代下微信舆情该如何监控?
网络大数据挖掘如何促进防灾减灾工作?
大数据时代的舆情监测应用价值及瓶颈